為什么要做內容?做內容的重要性是什么?
這些底層邏輯想來已無需探討了,今天我們主要來聊聊內容營銷的方法論。
內容營銷分為兩部分:內容生產和內容分發。
就像咱們看到的電影一樣,拍攝和宣發,最終才能形成一部完整的有影響力的影片。
內容生產,既然是生產,那么用什么樣的生產要素進行組合來制造產品呢?
選擇什么樣的生產要素取決于內容的目標用戶是誰。
比如:新手媽媽精心拍攝剪輯了寶寶的成長視頻,發給家庭成員、好友觀看,一定會收獲“好可愛”的贊美,但是如果在公域平臺發布,沒準兒會收到“曬娃黨,真煩人,啊,我不喜歡小孩子”這樣的言論。
同理,內容組合的形式,圖文還是視頻,取決于內容生產的目的。
比如:一款主打功能和原料的保健品,是用信息豐富的圖文說明比較好,還是15秒的短視頻?是側重品牌實力展現,還是寄希望于內容轉化到銷售?
所以,內容生產的第一步【設定目標 + 受眾定位】。
通過內容營銷你想達成的目標是什么?是品牌建立目標,還是銷售增長目標?
圈定你的目標受眾,發掘他們的需求、渴望、痛點,然后確保生產出的內容能夠和這些「點」匹配上。
在明確了目標和受眾的基礎上,我們就要進入第二步【內容創意+創作】。
而內容創意和創作上很多人會「重創意」,而忽略「可持續性」。
對于商業項目來說,不可持續就等于虧損,再靈光乍現的一兩篇爆款內容都拯救不了。
所以不要誤認為自己有可能是新世相、一條,不要把工作重點放在創意上,而是把重點放在【常識】和【價值】上,持續性輸入,你就贏了。
在創作中注意工作的方法論:
- 選題很重要
貼近目標受眾生活,能幫助用戶解決內心的渴望和需求,能讓用戶感同身受說:??!我也是這樣想的
能夠傳達自己品牌的特征和準則,比如nike的just do it系列,從未直接講過產品,但是一看就知道it's nike。
- 形式
內容形式一定要和品類匹配、和分發渠道匹配。
做食品肯定優選視頻、動圖等可以體現食物質感,調動用戶聽覺嗅覺視覺的表達形式,視頻+近景/動圖+BGM等。
分發渠道不同,內容形式也必須有所不同。
比如知乎喜歡干貨大長文,而朋友圈超過6行就折疊,配圖不大于9張。
內容創作完成就到了丑媳婦見公婆的環節了,也就是第三步【內容分發+推廣】。
可以用來傳播內容的媒體,分為這幾類:
- 自家地盤-自有媒體
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媒體渠道,比如公眾號、博客、qq空間,可以自行發布。
- 別人地盤-付費媒體
簡單說就是花錢在對方的地盤推送你的內容,比如之前的傳統媒體:報紙雜志戶外廣告牌,現在的互聯網廣告位:banner、信息流。
- 自生媒體
自生是個動詞,代表著內容自身可以轉化為流量,或者可以/值得被置換其他資源,帶來內容的曝光。
比如,內容質量很好,被大V轉發了;和其他公眾號互推/主播秒榜,互換流量。
內容分發推廣出去了,但是內容營銷的工作遠遠沒有結束。跟進和復盤工作必須跟上,第四步【營銷評估+優化】。
在各個內容平臺的后端都可以看到內容的分析數據。常見維度有閱讀數、分享數、收藏數、渠道占比、跳出率、停留時間等等。
關注自己的數據,對標行業內優秀內容產品的數據,從細節處調整改進內容創作生產工作。
把每一次的內容生產都當作一次實驗,不斷優化方法論,迭代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