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海嘉里開放透明工廠、建立質量與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創新研發u201c國產大豆精深加工產業模式u201d和u201c水稻循環經濟模式u201d等產業模式,在食品安全、節能減排等領域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除經營管理方面,益海嘉里還通過金龍魚慈善公益基金會,在助學、扶貧、救災等領域積極貢獻慈善力量。2018年,益海嘉里榮獲第十屆中華慈善獎這一慈善領域的最高政府獎。另外,益海嘉里還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河北省蔚縣開展了u201c愛心桃花小米u201d產業幫扶精準脫貧模式,案例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企業扶貧藍皮書(2018)》u201c企業扶貧優秀案例u201d。
益海嘉里一直以u201c打造世界級安全餐桌食品u201d為己任,堅持國際先進的品質管理體系和生產環節全程監控,為實現與消費者的零距離溝通,益海嘉里已經開放全國11家重點工廠,通過透明工廠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的品質監督。
截止到2019年,金龍魚營養健康體驗館歷年累計接待參觀超過165萬人次,先后舉辦上萬場特色活動,為政府機構、媒體、學校及社區居民提供餐桌食品安全和健康膳食的科普教育。
水稻循環經濟模式一粒稻谷,不僅可以化身為品牌大米,還可以衍生出卵磷脂、米糠蠟、谷維素、米粞粉等高附加值的產品,而且還能發電、可制油、可變身綠色環保的輪胎,帶動傳統農業和農產品由粗放種植向精準生產轉變,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益海嘉里從2006年在黑龍江佳木斯建立第一個水稻加工生產基地起,就堅持對國內水稻加工行業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經過多年潛心研發,益海嘉里開創了水稻循環經濟模式。
2017年4月,益海嘉里旗下益海(佳木斯)糧油工業有限公司被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為u201c國家水稻加工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u201d單位,這是全國水稻加工行業唯一試點企業,標志著這一全球領先的水稻循環經濟模式已經納入國家綠色發展規劃。
[12]大豆循環經濟模式國產大豆比進口大豆蛋白含量高、品質優,益海嘉里針對國產大豆的蛋白特點,以優質國產大豆為原料,開發出2020年前世界上產業鏈條最長、技術水平最高、產品品類最豐富的大豆精深加工產業模式。在這種產業模式下,國產大豆經過不同的生產線分別被加工成豆油、食用磷脂、糖蜜豆皮、醬油豆粕、食用豆粉、濃縮蛋白、分離蛋白、組織蛋白等總計200多種精深加工產品;即使是精煉豆油產生的廢白土、皂腳、脂肪酸等副產品,也會被益海嘉里集團內的油脂科技企業悉數回收,完成循環再利用。依靠這種模式,國產大豆的獨特優勢被充分開發。
2007年,益海嘉里啟動了旨在改善貧困落后地區教育條件和教育水平的慈善項目u2014u2014u201c益海嘉里助學工程u201d2007年11月,u201c益海嘉里助學工程u201d首個受益學校河北省秦皇島青龍縣拉馬溝村益海嘉里小學落成。
2008年,金龍魚復明工程啟動。
2008年年初,益海嘉里響應國家u201c穩定物價、保障供應u201d的號召,集團所有生產企業均滿負荷生產,全力保障供應,穩定物價,是國內供貨量最大的油脂企業,益海嘉里為此承擔了20多億元的損失。
2008年2月3日,通過商務部向遭遇了特大風雪冰凍災區安徽、湖北、湖南、廣西、貴州五省捐贈價值200萬元的金龍魚系列食用油。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區發生8級地震,益海嘉里通過中華慈善總會向四川災區人民共計捐款2000萬元及價值236萬元的食用油;另員工累計捐款達169萬;益海嘉里股東嘉里集團捐款1.2億元。同時集團對四川受災地企業員工有針對性的補助,家庭成員遇難補助1萬元、房屋垮塌0.5萬元,累計補助金額達到6.8萬元。
2008年8月,捐資50萬元與河北秦皇島殘聯攜手設立殘疾人u201c白內障復明工程u201d,關注社會弱勢人群;2009年3月,在廣西防城港市、福建泉州市和江蘇連云港市三地同時開展u201c白內障復明工程u201d,分別捐資32萬、50萬和20萬幫助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
2009年4月和5月,分別捐資36萬和10萬元在黑龍江佳木斯市和新疆昌吉市開展復明工程。
2004年u20142008年,u201c金龍魚獎學金u201d項目最早可追溯于益海嘉里集團捐資5000萬元與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合作的u201c益海嘉里中國公益基金u201d,該基金在2004-2008年5年期間累計資助了60000多人次的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1200名西部貧困農村家庭孩子能夠繼續學業;1900多名在校大學生獲得益海嘉里獎學金的獎勵。
2011年,u201c益海嘉里獎學金u201d項目啟動。
2013年,u201c益海嘉里獎學金u201d更名為u201c金龍魚獎學金u201d。
2021年7月,益海嘉里金龍魚通過金龍魚慈善公益基金會向鄭州市、安陽市湯陰縣、周口市、開封市捐贈合計1400萬元的現金和生活物資(包括950萬元現金和450萬元物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