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方式已從初期的以制造為主的直接投資建廠向資源開發投資、并購以及戰略聯盟等國際通行的形式發展。跨國并購成為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方式。2000-2004年間,已公布的對外收購總額從18億美元攀升至48億美元。
在國內三大石油企業中,中石油集團是u201c走出去u201d的先行軍,到2004年底,累計在海外生產原油近6000萬噸,累計獲得權益原油3000萬噸,獲權益天然氣近30億立方米。其海外投資項目涵蓋了油氣勘控開發、地面建設、長輸管道、石油煉制、石油化工和油品銷售等領域。2005年10月,又以總價格41?8 億美元的報價,擊敗了來自印度和俄羅斯的競爭對手,獲得了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的收購權。中石化集團近幾年在年進軍中東地區獲得顯著成績,參與競標開發伊朗 16個新油田,獲邀參與開發伊朗第二大油田阿軋德干德項目的競標。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近幾年頻頻在國際市場實現成功收購,成功地對澳大利亞高頻天然氣項目、印度尼西亞東固項目和Muturi項目等三宗大的跨國油氣田部分股權并購,逐漸成為國際一流的綜合型能源公司。
位于廣東惠州的TCL集團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向東南亞發展,已在越南建起年產50萬臺的彩電生產線、30萬臺數碼照相機和電工產品生產線,總投資超過1億美元;TCL摩托品牌在越南是家喻戶曉,市場占有率不斷擴大;近幾年又進軍歐美,收購德國施耐德公司;通過在美國的控股公司蓮花太平洋全資收購了美國的控股公司蓮花太平洋全資收購了美國高威達公司;同法國的湯姆遜合并彩電等業務,一下將產能提升到1800萬臺,為全球第一,已占有世界市場10%的份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彩電生產商。
2004年底,中國最大的電腦公司聯想集團與IBM達成協議,以6?5億美元現金及價值6億美元股標(總價值約100億美元人民幣)取得了IBM包括Think品牌在內的PC業務,成為世界上僅次于戴爾、惠普之后的第三大PC廠商。
一是資源戰略。根據中國一些資源緊缺的狀況,一些大企業把投資重點放在國外資源開發上,采取在靠近高端戰略礦產資源儲備的地區布置自己的生產制造基地,收購或入股資源生產企業等方式,獲得了國外資源的開采權和產品分配權,如寶鋼和世界最大的鋼鐵礦石公司巴西國有鋁廠成立了合資公司;中國有色金屬集團公司將購買外國一些銅礦企業的股份;三大石油公司在蘇丹、哈薩客斯坦、印度尼西亞等地投資入股或當地企業共同開采石油和天然氣等等,為國內發展開辟重要資源的供應,相關行業的發展減少資源成本等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是技術戰略。針對中國企業整體技術水平薄弱的情況,一些企業把投資的重點放在發展利用國外的技術和人才的投資上,采取收購整合外國的高科技企業,收購外國高科技品牌或在國外設立研發機構等方式為企業提供先進和適用技術。
三是市場戰略。收購境外公司之后,利用被收購公司的銷售渠道銷售產品或把國內的產品推向境外市場。
四是品牌戰略。通過收購境外公司生產和銷售自己的品牌,逐步擴大本企業品牌在國際市場的份額,或利用境外的品牌開拓市場。如海爾集團與美國家電經銷商Mike Jemal合作,成立了海爾美國公司,專門在美國銷售海爾冰箱、空調和其他家電,并在南卡羅萊內州建立了制造工廠,保證產品的零售供應。
在中國對外投資的企業隊伍中,大型企業作用明顯。u201c走出去u201d的大型和特大型項目不斷增多,技術含量高。單個項目的平均對外投資額由2002年的281萬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448萬美元。2005年1~11月,投資金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項目投資額總計43?1億美元,占投資總額的76.3%。
除了國有大型企業繼續發揮主導作用之外,非公有制企業逐步成為u201c走出去u201d的生力軍。一些民營優勢企業正在發展成為集內外研發、銷售、服務于一體的跨國企業。目前國內規模較大的民營企業如四通集團、萬向集團、新希望、華為、科龍、東方集團等,都已不同程度走向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