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加劇,中國連續11年位居全球貿易摩擦目標國榜首,全年共有18個國家/地區對我國發起u201c兩反兩保u201d調查63起,涉案金額21億美元。從涉案產品看,主要集中于輕工、紡織、機電等我國具有出口競爭力的產品,其中尤以紡織品貿易摩擦更為突出。近年來,我國摩擦產品種類一直在不斷增加,機電、高科技產品出口增長迅速,成為新的摩擦熱點,例如汽車、醫藥產業等。同時貿易摩擦不斷擴散,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摩擦也呈上升趨勢。在表現形式上,技術性貿易壁壘、環境壁壘和知識產權壁壘成為貿易摩擦的主要形式。
中國貿易爭端壓力從何而來?從統計數據上看,2005年,我國貿易順差達到了1018.8億美元。不可否認,貿易順差確實加劇了貿易摩擦,但順差并不是導致摩擦的根本原因。我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造成了對原有利益格局的沖擊,貿易摩擦在所難免。加入世貿組織后,發達國家由于承諾對中國開放市場,給其國內企業和相關產業造成壓力,為保護國內企業,許多發達國家便采取貿易爭端的方式為國內企業贏取空間和時間。WTO歧視規則也是我國遭受貿易摩擦主要原因,例如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紡織品特保及WTO技術、環境、知識產權相關壁壘協議等等。另外,我國產業產品結構、出口經營秩序等方面存在的自身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也容易導致貿易摩擦。
貿易摩擦數量增多并不奇怪,這是貿易增長的必然反應。但應對貿易摩擦是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的問題。對貿易摩擦要有長期的思想準備,一方面要冷靜對待、看清本質,并持以平常心態;另一方面要有積極的應對措施。首先,應努力轉變出口增長方式,盡可能提升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開辟更廣泛的國際市場。其次,要建立完善政府、企業和中介組織三者分工合作的貿易摩擦應對機制。此外,從長期來看,要大量培養應對貿易摩擦的專業人才。
相關行業要重視國際規則和標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積極利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來應對貿易摩擦,特別是要充分發揮中介組織在化解貿易摩擦中的作用,增強企業主動采取措施避免貿易摩擦的意識,進一步發揮企業應對貿易摩擦的主體作用。行業外交是應對貿易摩擦的重要手段之一,對于增進理解、消除誤解、加強溝通和協商、化解摩擦、構建穩定和諧的貿易環境具有重大意義。以紡織品為例,2005年,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在解決中歐、中美貿易摩擦活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此外,有條件的企業可以采取國際化經營戰略u201c走出去u201d,把一部分加工生產能力轉移到第三國,繞開對我國設置的貿易壁壘,包括國際貿易摩擦矛盾比較尖銳的飽和產業、由于勞動力成本上升造成競爭力優勢下降的產業,以及出現了過剩生產能力的產業,比如像紡織業、家電業等。
從貿易爭端的解決機制來看,雙邊貿易磋商機制在解決貿易摩擦中是一種常用和有效的方法。但是,我們應認識到依據WTO多邊規則比靠雙邊的,主要依靠政治、實力解決問題的途徑要公平、公正,因為WTO的爭端解決更講規則與程序。因此,要適當調整過去只依靠雙邊解決問題的傳統做法,養成尊重、遵守、適用多邊規則與機制的習慣,要敢于和善于在WTO法律框架下解決貿易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