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跨國公司的大量出現,跨國公司的投資行為對國際貿易的影響越來越大,極大地促進了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在跨國公司理論中,把跨國公司分為垂直一體化模型和水平一體化模型兩種。垂直一體化模型中的跨國公司將生產經營活動的各個階段分散于不同國家,而水平一體化模型中的跨國公司在很多國家重復從事大致相同的活動。垂直一體化模型和水平一體化模型對產業內貿易的影響機制是不同的。
垂直型跨國公司在總部和海外工廠之間實行縱向分工,設在母國的總部和工廠從事產業鏈中關鍵的產業環節,一般是知識密集型產品的生產活動;海外子公司則往往從事產業鏈中增值相對較低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生產活動。這種縱向分工是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對發展中東道國傳統的直接投資方式。
當母國與東道國的要素稟賦存在一定差距時,處于某一生產階段的子公司會從其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輸入零部件或中間產品,加工后輸往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由此產生 u201c垂直貿易u201d。有的學者認為這種垂直貿易應該算作是產業間貿易,但在各國的統計上常常將零部件、中間產品及加工產品視為同組商品,因而被統計成為產業內貿易。
由此可見,跨國公司的垂直型內部貿易是產業內貿易的重要來源之一,使無論是投資國或是東道國的產業內貿易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而且隨著跨國公司數目的增加,產業內貿易額也會增加。但這種產業內貿易的增加對投資國與東道國的對外貿易競爭力的影響是不同的。對母國而言,當它對外進行垂直型直接投資時,為了保持母國對東道國的技術優勢,母國會利用它的有利經濟條件,包括豐富的人力資本、大量的研究機構、以及研究與開發投資等,提高母國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
因此,一國的垂直型對外直接投資越多,產業內貿易額就越大,所體現出來的對外貿易競爭力就越大。而對東道國而言,雖然吸引垂直型跨國投資可以增加產業內貿易,從而獲得更多的貿易利益,從短期來說對一國外貿競爭力具有促進作用,但從發展的角度分析,發展中國家總是接受前一輪被淘汰的技術,在技術發展上始終處在相對劣勢的地位,對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不大,因而這種產業內貿易的擴大并不能代表產業真正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的提高。
在水平一體化模型中,跨國公司因為主要在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規模相似的國家之間從事類似的經營活動,因此傾向于在各個國家都建立自己的生產和銷售體系,在當地生產,滿足當地需求。從表面上看這種投資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國際貿易,但如果結合產品差異和消費者偏好來研究,則會發現跨國公司的水平一體化投資也是產業內貿易的重要來源。這種水平一體化跨國公司在經濟發展水平類似的國家之間建立內部市場,進行差別產品交易,呈現出產業內貿易的特征,同時又有規模經濟的特征,在需求的拉動下,產業內貿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二戰后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相互投資額與產業內貿易額同時增長的現象充分證實了這一點。由水平一體化跨國經營所產生的產業內貿易的增加,無論是對母國還是東道國的對外貿易競爭力都具有促進作用。對母國來說,水平一體化跨國公司在總部與海外工廠之間平行分工,從事基本相同的生產經營活動,從而獲得了規模經濟,降低產品平均生產成本,這種建立在規模經濟基礎之上的產業內貿易的增加極大地促進了母國對外貿易競爭力的提高。
而對東道國來說,跨國公司的進入會給東道國帶來母國先進的生產和經營技術,促進東道國的相關產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即使母國和東道國技術水平相差不大,跨國公司也會為東道國帶來有特色的生產方式、新的營銷渠道,以及不同的管理理念等,因此,由水平一體化跨國公司所帶來的產業內貿易水平的提高同樣也促進了東道國的對外貿易競爭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