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莊林立的十三洋行,對早期荔灣城市化的發展進程產生過推波助瀾的巨猛影響。當時在十三行附近,形成了一個買賣興旺的大市場,特別以今天的下九路一帶最為繁榮。到了清末民初,十三行像一面招財進寶的風水招牌,使西關成為舊廣州城的主要商業區,順理成章地充任了廣州金融業、飲食業、南北藥材業、百貨業、布匹業、大米業和酸枝家具業等的主要集中地和商貿大本營。
清代廣州織造業也十分發達,主要是對外貿易的需求帶旺了這個市場。而當年廣州的織造業工場基本上都聚集在西關即現在的光復中路一帶。盡管工場的故址不復存今,但一些街牌巷名如錦華大街、經侖大街、麻紗巷等,都是當年織造業興旺發達所印下的痕記。
工商貿易的繁榮,也帶旺了西關的住宅,使它很快成了黃金富地。有錢的豪門大戶紛紛在下西關一帶興建住宅寓所,因為這里靠近商街繁市,有利于機房坊業生產,交通運輸條件也便利優越。而打工族群也圖謀生飯碗易覓便尋,都擁到上西關一帶居住。到了清末,西關已形成了有街有市、商鋪林立、工商貿互相促進、繁華喧鬧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