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經濟因素被抽象出來作為國際貿易的決定因素,在實踐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今后所有形式的規模經濟因素都將受到人們的重視、開發和利用,我國的對外貿易政策選擇應更為重視規模經濟的作用。
1)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培育規模經濟與一般的發展中小國不同,我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目前的經濟增長較快,國內市場容量廣闊,發展潛力也相當大,加上國內的資源條件,這些都為發展專業化和規模經濟提供了必要條件。因此,我們應該有可能依托國內市場需求發展規模經濟。但要看到,我國已建立的部門比較齊全的現代產業是在國家的高度保護下建立起來的,有規模小、生產效率低、布局不合理的特點,行政區劃導致的地方主義和國內交通運輸通訊的不完善從主客觀方面造成了市場分割。因此,需要打破行政壟斷和地方封鎖,促進企業聯合兼并,成立大型企業集團,規范市場行為,真正為發展規模經濟創造條件。在利用國內市場的同時,要想方設法在擴大開放和擴大對外貿易中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發展規模經濟,提高綜合競爭能力。
2)大打u201c規模經濟u201d牌2)大打u201c規模經濟u201d牌,扶植起一大批強大的集團企業參與國際分工和貿易
當前,我國單個企業的出口規模偏小,且主要利用低工資和低土地成本優勢彌補規模經濟之不足,屬u201c力戰型u201d出口生產。許多行業的生產和出口規模較小,u201c小而全u201d,導致產品單位生產成本較高,從而使該行業在國際市場上不具備競爭能力。由于傳統貿易產品的技術進步緩慢,國際市場萎縮,這些貿易部門實際上并沒有很好地起到帶動國內經濟增長的目的,有的甚至造成國民經濟結構的畸形。
規模經濟貿易學說強調了國際貿易的規模經濟效應,而只有在那些與技術進步、資本密集密切相關的行業才會出現明顯的規模經濟特征,這些行業比傳統貿易部門技術等級和資金密集程度的要求高,大規模開展這種貿易的意義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出口創匯,其核心意義在于通過改進技術和提高工藝,在享受規模經濟的專業化分工中處于有利地位。而且,這樣做還可以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技術的產業,這些產業面向日新月異的國際市場,技術等級和管理水平領先,可以有效地帶動國內其他產業的成長。國家在制定貿易政策時,應大打u201c規模經濟u201d牌,扶植一大批強大的集團企業參與國際分工和貿易,這樣才能提升我國在國際貿易格局中的地位。
3)考慮采用u201c戰略性貿易保護u201d政策3)考慮采用u201c戰略性貿易保護u201d政策,把產業政策與出口貿易政策更好地結合起來
如何使某些產業形成規模經濟?規模經濟貿易學說提出了一個u201c戰略性貿易保護u201d的問題。由于國際市場上的現代企業規模經濟以及不完全競爭的存在,如何擴大國際市場份額以擴大生產降低成本,成為企業能否在國際競爭中取勝的關鍵。如果政府能夠正確地選擇某些發揮本國資源優勢的產業,通過政策支持,幫助其達到一定生產規模的話,對本國利益和發展都會有利。這種貿易保護著眼于一國長期的戰略發展,稱為u201c戰略性貿易保護u201d。
實施u201c戰略性貿易保護u201d的主要方式是把產業政策與出口貿易政策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形象地說,傳統貿易理論將國際貿易看作小麥之類典型商品的貿易,而規模經濟下的新貿易理論則在很大程度上將國際貿易視為飛機之類的典型商品貿易。因此,我國必須抓緊提升出口產業層次,迎合規模經濟貿易發展的需要。當前,在適當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別是輕紡工業的同時,應重點發展重化工業,包括鋼鐵、機電、能源、交通工具(如汽車、鐵路、飛機)和各類化學工業,明確其出口導向的戰略目標。對于高科技產業,我國在某些領域已有一定基礎,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相當距離。目前階段以吸收消化改進為主,國家在財政許可的條件下應多方面資助其發展。以期將來走高科技出口強國之路,從而實現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根本轉變。
4)注意開掘和利用各種規模經濟形式4)注意開掘和利用各種外部和內部的、靜態和動態的規模經濟形式
廠商一旦成為出口型企業,將面對遠大于國內市場的國際市場,因而能夠進一步拓展生產規模,獲得更多的規模經濟效益。對那些尚未達到最佳規模經濟水平而又面臨國內市場限制或國外貿易壁壘的廠商來說,實行跨國經營不失為進一步尋求規模經濟發展之上策。跨國企業可以有意識地將某些原材料、零部件和中間產品的生產集中在某一東道國的子公司,并將研究開發活動集中到母國總部或其他合適地點,令其為全公司的國際生產和市場服務,從而賦予其適度的規模經濟,有效地突破東道國和所在國一地一隅的市場規模限制。跨國公司集下屬子、分公司各點的規模經濟于一身,必能綜合成一種更大的規模經濟。同時,如果我們能加入經過選擇的地區性一體化組織,還可以在更大區域范圍內開掘和形成規模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