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內貿與外貿的關系。長期以來,外貿在我國經貿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政府過于注重外貿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加之一些盲目追求順差的錯誤認識存在,造成u201c重外貿、輕內貿u201d的不平衡局面,外貿發展明顯超前于內貿。在當前我國外貿遭遇萎縮的情況下,擴大內需、挖掘國內消費市場勢在必行。如何促進內外貿一體化,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正確處理內貿與外貿的關系,兩者同等重要,必須平衡發展,不可偏廢其一。當前,內外貿聯動發展要面臨的問題是,在外貿發展遭受打擊的情況下,如何將外貿產能過剩及產品積壓順利轉移至國內市場,實現出口轉內銷。這需要政府和企業在各個方面的努力,包括在內外貿調控體系、交易程序、產品質量標準、信用體系等各個方面的標準統一,實現產品被動轉內銷向產能主動轉移的過渡。
其次,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在內外貿一體化建設過程中,必須充分認識到,企業是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的主體,應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促進內外貿企業的交流與融合,通過市場競爭來完成企業優勝劣汰,從而形成一批在內外貿聯動發展過程中生存下來的優質企業,國有制企業也可以參與市場競爭并發揮其優勢,但不應出現過多的政府影子。政府在內外貿聯動發展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輔助作用,在市場主導的前提下,努力完善相關法律及政策、基礎設施等建設,為內外貿協同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明確邊界,不過多干涉市場。
再次,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的關系。開放性是內外貿一體化的本質要求,貿易的特性既要求對外開放,也要求對內開放,兩者同樣重要。對內開放是基礎,只有對內開放、透明,才能更好的實現對外開放,實現更好的延伸與發展。目前我國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即一方面高喊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和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另一方面卻又大搞地方保護主義。通過層層措施阻止外省及區域產品進入本地市場,以保護本地工業。這種地方割據的局面。是國內建設統一大市場,促進商品、資本、技術在全國自由流通的最大障礙。打破諸侯經濟的局面,對內實現完全開放,是統一內外貿發展的重中之重。只有國內市場統一,方可談及國內外市場接軌。
內外貿一體,流通是基礎。流通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先導性和基礎性產業,在推動進出口貿易、擴大內需方面起重要的促進作用。如何完善內外貿流通渠道,實現兩者的無縫鏈接,是打通內外貿易、實現內外貿聯動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首先,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內外貿一體化進程中面臨的最大難點就在于流通產業發展的相對滯后和市場體系缺失,無法為內外貿協調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建設和外部環境。我國長期以來的計劃經濟條件下,縱向化、條塊分割、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由來已久,它使商品流程和流通網絡被人為切割開來。隨著改革開放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計劃經濟遺留與市場經濟新要求之間的沖突表現的更為明顯,且難以解決。從體制上看,內外貿的分割可以說是根深蒂固。雖說商務部的成立,為內外貿一體化建設起到強大推動促進作用,在內外貿統一協調發展上可謂邁出了一大步。但是,這其中仍存在大量問題,商務部的成立是在原外經貿部的基礎上加上一小塊內貿,在這種簡單的合并拼湊下,內外貿依lEt分割,各內外貿司局各有自己的業務范疇,缺乏相互間的聯系和協作,內外貿不能真正融為一體,對整個大流通、大市場、大貿易的形成極為不利。因此,加快流通體制創新,應在已有內外貿統一管理機構基礎上,不斷解決遺留問題,突破層層分割,在理論、政策、審批、經營等各個方面加強內外貿之間交流與合作,讓內外貿之間真正做到無障礙溝通。
其次,加強流通法制建設。目前,在市場準入方面,內貿企業進軍國際市場、外貿企業打入國內市場的相關法律法規障礙基本消除,相互之間跨界經營不存在制度約束。但是在流程、交易規則、產品質量標準等方面,內外貿法律法規還存在一定差異,主要表現在內貿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及與國際規則難以接軌。我國外貿行業通過多年的發展,基本成為一個開放的行業,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經過多方推動,以《對外貿易法》為基礎的法規基本上已與國際慣例接軌。而相比之下,內貿法律法規嚴重缺失,很多基礎性立法工作沒有跟上,尤其體現在市場競爭、市場體系等方面法律法規不健全。因此,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內外貿、內外資統一的公平競爭的法律、規章、制度,促進內外貿交流,保證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勢在必行。
再次,深化流通企業改革。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流通產業,是加速實現內外貿一體化進程的有效途徑,而培育大型跨國公司及綜合商社是實現這一途徑的重要突破[21。要建設中國商品流通統一大市場,完善大流通體系,必須培育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型流通企業,發展中國自己的跨國公司。相比較于國外大型跨國公司,我國雖然已經形成了一批在規模和實力上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大型流通企業,但流通業整體上仍比較落后,流通企業規模化、組織化程度u201c弱、小、散、差u201d的特點仍十分突出。所以,應從各方面人手,積極鼓勵大型商業零售企業通過市場手段,將分散的交易市場資源有效重組,發揮規模效應,在業務運行方式上實行標準化管理、在經營范圍上貫通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的內外貿融合發展、在產品設計上加大自有商品和服務的開發力度,努力向大型綜合流通集團發展,實現國際化經營,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
作為內外貿活動的主體,我國傳統外貿企業在科技創新、品牌方面一直缺乏競爭力,出口商品結構雖從以初級產品為主轉向工業制成品為主,但卻多以來料加工、來件裝配的方式參與國際貿易,科技含量低,缺乏品牌影響力,利潤率不高。伴隨著人民幣不斷升值,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低成本優勢也在不斷削弱,勞動力價格逐漸上升,勞動密集型產業不斷向東南亞等國家轉移。在這種大背景下,外貿企業應將品牌建立和推廣提升到戰略高度,分步驟實施品牌戰略,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完善的服務,以誠信經營創建強勢品牌。向發達國家跨國企業的成功范例學習,開拓新的市場和銷售渠道。
近些年來,中國企業的自主品牌發展取得了一定成就,比如像海爾、聯想、中國銀行等入圍世界500強的知名品牌,無論在國內還是世界上都具有一定知名度。很多企業開始專注品牌建設,戰略上開始對品牌資產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足夠的重視,并積極探索如何增強品牌的國際競爭力,在不斷的發展中形成了本土品牌的創建模式。消費者對品牌歸屬問題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從而為本土品牌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消費環境。但同時,我們更應注意到中國品牌在外貿方面存在的問題: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數量相對較少;自有品牌出口對外貿貢獻度較低,中國品牌產品在對外貿易中所占份額極其有限。從出口商品貿易方式看,加工貿易占50%左右,一般貿易中也有一半以上為貼牌生產。從品牌發展環境上看,國際品牌不斷進入,民族品牌生存空間日益縮小;中國品牌走向世界市場的道路也并不順利,各種反傾銷案層出不窮。
在我國外貿企業缺乏自主品牌,出口產品處于國際分工價值鏈低端的現實情況下,我們的出口企業應通過提升自身產品的核心價值這一突破口來實現自主品牌的培育。制訂國際品牌發展戰略,建立有效的出口品牌建設政策支持體系,培育自有出口品牌,提高商品附加值,推進名牌展會建設,為中外企業提供開拓國際市場的信息、采購和合作平臺,注重出口產品附加值的提高。最后,政府在這一過程中應充當好積極角色,推動企業進行品牌建設。在品牌建設上,政府應幫助企業成功地定位產品、了解受眾、挖掘品牌價值。同時,建立和完善品牌評價體系、品牌促進體系、品牌保護體系、品牌推廣體系,為我國自有品牌建設之路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