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響貿易戰略選擇的因素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國內經濟情況。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經濟水平的衡量指標有兩種:一種是縱向的,指一國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比如處于羅斯托所講的傳統階段,為起飛創造條件的階段、起飛階段、向成熟推進階段、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中的哪一個階段;第二種是橫向指標,即以人均GNP等指標與其他國家相比,本國在世界經濟中所處的地位。毫無疑問,如果一國在經濟發展階段序列中越靠前,在世界經濟中地位越落后,則其經濟發展水平越低,國際競爭力也越弱。它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健全國內工業體系和產業體系,提高國內供給水平。因而比較可行的初始貿易戰略是發展資本技術含量較低的勞動密集型進口替代產業,而選擇出口替代戰略不僅不可能,也不可行。相反地,一些經濟發展水平很高的國家則可以發展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的出口替代產業,而決不可能發展進口替代產業。至于那些中等發達國家,則可能一方面發展進口替代產業,以提高這些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一方面可以發展已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出口替代產業,實行所謂的平衡發展戰略,保持進出口的基本平衡。
這里的經濟規模不是規模經濟概念,而是指錢納里等發展經濟學家以一國的疆域、人口等作為衡量指標的一國經濟規模的大小。
小國經濟,顧名思義,就是指國家疆域狹小、人口較少條件下的經濟。這種經濟比較容易受到外部市場和國際資金流動的影響,可以借助于對外經濟聯系來求得本國的經濟增長。據一些發展經濟學家統計,在小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出口水平小于GNP的20%,就幾乎不可能得到滿意的經濟增長速度。而當出口水平占GNP的比重在20%~30%時,則可以促進經濟增長。當然,選擇貿易戰略也應考慮小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一般地,在小國的經濟發展初期,可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等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力以后,可以迅速轉向出口替代戰略,而跳過平衡發展階段。
大國經濟則因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國內市場容量大,因而經濟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國內市場需求,初始貿易戰略可相應地采取內向型的進口替代戰略來建立較為齊全的國內經濟體系(當然這階段也不排除一些出口替代產業的出現,但這主要是為了出口創匯以支持進口替代產業。這樣的出口替代產業往往與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相偏離)。等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大國經濟可以實行平衡貿易戰略,使進口替代產業和出口替代產業互相補充、互相支持。是否轉入出口替代為主的貿易戰略則可視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國內外的需求狀況而定。一般說來,在大國和小國的國民收入水平相當時,前者的出口專業化比重,無論是初級產品,還是制造業產品,都比后者為低。美國經濟學家梅基用對外貿易份額下降第一規律來概括了大國經濟與對外貿易份額的這種反比關系:一國規模越大,其對外貿易份額在該國GNP中所占比重越小。
一個國家國內供給與需求狀況與其貿易戰略的制定具有很大關系。如果一國經濟水平落后,資源比較貧乏或資源豐富但開發水平滯后,以致供給小于需求,這種短缺狀況下的貿易戰略一定是內需型的進口替代戰略。相反,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國內供給大于需求的u201c過剩型u201d經濟下的貿易發展戰略一定是外向型的出口替代戰略;至于介于兩者之間的供需基本平衡條件下的貿易戰略則可能是有進有出的平衡貿易戰略。
對外貿易戰略主要由一國的政府負責制定和實施。政府決策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大的利益集團的影響,有的甚至為利益集團所左右。利益集團的這種影響作用在小國會更為突出。假如一個國家跨國公司在經濟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它們必定會要求政府采取外向型的貿易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