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在冷戰期間,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于美國,是經濟強國,80年代后期被日本超過。但與實行資本主義及自由市場經濟的美國不同,其經濟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權的社會主義中央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的,國家壟斷生產資料。國家通過五年計劃的方式對經濟實行控制和調整。在1928~1932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后,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但是蘇聯的工業發展不平衡。事關國防的軍事工業、重工業、化學工業和航空太空工業非常發達,在世界上處于領先的地位,但是事關民生的輕工業和農業則相對落后。這也導致了解體后俄羅斯和其它原加盟共和國輕工業的嚴重不足。
始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經濟停滯到80年代演變為關鍵經濟部門的危機:經濟結構失衡,技術工藝落后。蘇聯80年代初已形成極度的軍工經濟特征。軍品占機器制造業的60%以上,軍事支出占國民總產值的23%;80年代末上述指標分別提高到80%和28% 。蘇聯農業增速從60年代的 4.3%降
至80年代初的1.4%。在此期間,工業增速從8.4%降至3.5%。消費部門長期衰退,限制了民眾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蘇聯的主要工業地帶集中在莫斯科、列寧格勒、頓巴斯、烏拉爾山脈等地區。次要的工業地區包括波羅的海沿岸、西西伯利亞和伏爾加河(窩瓦河)中下游。
蘇聯自1922年開始實行經濟區劃。1982年11月蘇聯部長會議通過決議蘇聯經濟區為19個,分屬西部、東部和西南部3個經濟地帶。
蘇聯各經濟區中央經濟區 | 中央黑士帶經濟區 | 伏爾加一維亞特卡經濟區 | 北方經濟區 |
西北經濟區 | 伏爾加河沿岸經濟區 | 北高加索經濟區 | 烏拉爾經濟區 |
西西伯利亞經濟區 | 東西伯利亞經濟區 | 遠東經濟區 | 頓涅茨一第聶伯河沿岸經濟區 |
西南經濟區 | 南方經濟區 | 波羅的海沿岸經濟區 | 外高加索經濟區 |
中亞經濟區 | 白俄羅斯經濟區 | 哈薩克經濟區 |
|
蘇聯是世界上主要能源生產國之一。1983年能源產量和消費量分別占世界的23%和19%。能源工業是蘇聯重點發展的基礎工業部門,1971~1984年占全國工業總投資的31.3%。能源生產由50年代以煤炭為主逐步過渡到60年代煤炭與石油并重、70年代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1983年一次能源生產結構為:石油占43.4%,天然氣占30.8%,煤炭占24.2%,其他占1.6%。
煤炭工業是傳統的能源部門。1984年全國煤炭產量7.12億噸,其中硬煤占78%。煤炭開采主要集中在七大基地:頓巴斯、庫茲巴斯、埃基巴斯圖茲、卡拉干達、坎斯克-阿欽斯克、伯朝拉和莫斯科附近煤田(1983年合計占全國煤炭產量的77.5%),其中頓巴斯和庫茲巴斯均為世界大型煤田,產量分別占全國的27.7% 和20.5%。
紡織工業為最主要的輕工業部門,產值占輕工業的60% 以上,1984年蘇聯棉、毛、麻織物產量居世界首位,絲織品產量次于美國和日本。紡織工業主要分布在遠離中亞產棉區的西部消費區。中央區為全國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生產的棉、毛、絲、麻織品分別占全蘇產量的70%、50%、45% 和65%。其次為伏爾加河流域、西南區、西北區和中亞。主要紡織工業中心有:莫斯科(棉、毛、絲、麻紡織)、伊萬諾沃(棉、絲、麻紡織)、加里寧(棉、絲紡織)、弗拉基米爾(棉、麻紡織)、科斯特羅馬(麻紡織)等。
蘇聯是農業大國,其農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1987年,糧食產量為2.114億噸,占世界糧食總產量的10.9%,僅次中國和美國,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小麥產量為8331萬噸,次于中國,居世界次席。主要經濟作物中的棉花、糖用甜菜、向日葵籽、長纖維亞麻的產值均占世界首位。各類牲畜存欄數中,牛占世界的9.4%,略少于美國;豬占世界的9.6%,僅次于中國,羊占世界的9.8%,居首位。1988年,其肉類產量為1920萬噸,次于美國和中國,居世界第三;奶類產量10595萬噸,居世界之首;雞蛋465.6萬噸,次于中國和美國,也居世界之三。
蘇聯國土遼闊,自然條件多樣,擁有發展多種農業經營的各種有利條件。其人均耕地為0.86公頃,相當于世界人均耕地的2.4倍;人均牧草場為1.41公頃,比世界人均數多85%。主要的農業區,也是耕地最集中的地區,約23的耕地集中在水、熱、土條件配合較好的森林草原帶和黑土草原帶,這些地帶宜于發展種植業和畜牧業。但交替頻繁的自然災害經常使這里的農業遭受巨大損失,致使農業生產不穩定、豐欠無常。農牧業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比,現代化水平不高,農畜產品的單產較低,農業生產效率只及美國的20~25%。再加上農業方面經營管理不善及其他一些原因,影響了農業的穩步發展。
蘇聯從1975年變為糧食凈進口國,糧食進口激增。1970年凈出口350萬噸,1974年糧食進出口持平,1975 年進口上千萬噸。1984年僅從美國和加拿大進口糧食達2680萬噸。1986-1988年,食品短缺約為210億盧布(在食品生產總額為1360億盧布的情況下)。除大量進口糧食外,1989年進口肉類60萬噸,奶油24萬噸,植物油120萬噸,砂糖550萬噸,柑橘50萬噸。
十月革命后,蘇聯建立、發展了國營商業、合作社商業和集體農莊商業三種經濟成份的國營商業是全民所有制商業,是城市主要商業系統。
1976年底全國共有零售商業網點21.3萬個,零售商品流轉額為1397億盧布,占全蘇商品流轉總額的69%;合作社商業是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商業,是農村中的主要商業,1978年有社員54萬人,零售商業網點約占全國零售商業網點的一半,1976年零售商品額為599億盧布,約占全國零售商品流轉額的29%。
國營商業和合作社商業各有自己的批發和零售渠道。而集體農莊商業則對城市副食品供應起重要的補充作用,1980年其銷售額為57億盧布,占蘇聯零售商品總額的2%。集體農莊商業在可比較的食品銷售總額中的比重平均占8%以上,而象馬鈴薯、新鮮蔬菜、水果、漿果、青菜、蜂蜜等產品則占30一40%。但在組織國內商業方面,國營商業始終掌握著商品流通周轉命脈,居主導地位。
對外貿易方面,實行商品進出口許可制度,完全由國家實行壟斷,國家計劃,由國家計委以國家法令形式下達計劃進行對外貿易。20世紀80年代蘇聯的主要進口項目是糧食和食品。1990年這兩種物資在進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超過了50%。蘇聯從西方進口的機械設備包括成套石油開采設備,占進口總額的比重從1980年的29.8%提高到了1990年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