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理論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缺陷也不言自明:只分析了關稅同盟的靜態效應,忽視了動態效應,其次是過于重視生產與進口成本問題。那么,貿易創造只意味著得益,貿易轉移只意味著損失嗎?我們將分別對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效應的正負作用展開分析。
貿易創造的正面作用首先表現為節約了本國的生產資源,這里不再贅述。其次,于伙伴國而言,擴大了出口市場,其結果之一是產生了規模經濟效應,于兩國有利。假設在自由貿易之前,本國和伙伴國都生產兩種產品X和Y,且規模收益遞增,但因關稅作用,沒有實行專業化生產,假定兩國生產可能性曲線相同,如下圖3(a)所示:
兩國都分別將生產資料一半用于生產X.另一半生產Y.則分別可得到OC的X和OD的Y.但若專門生產X或Y.則可得到OA的X或OB的Y.因規模收益遞增,OA〉20C.OB〉20OD.實行自由貿易.貿易創造將使本國專門生產X.伙伴國專門生產Y.兩國綜合可能性曲線將變成圖3(b)中的情況。OA=OA.OB=OB.若社會無差異曲線1在E點與生產可能性曲線相切,很明顯它要高于沒有貿易創造之前u201c各自為政u201d情況下與G點相切的無差異曲線F,社會福利增加了。
貿易創造的負作用首先是表現為為本國企業增加了競爭對手,雖然競爭從長遠看來并非壞事,但擠占了部分市場,對本國企業發展不利。于發展中國而言尤甚。美墨之間的合作已顯示出這種局限性。墨西哥國門敞開,美國商品的涌入將本國企業推至競爭前沿,難有反擊之力。墨西哥貿易逆差過后又發生金融危機與此不無關系。其次,貿易創造的負作用,表現為對經濟大國貿易條件有不利作用。關稅效應是減少該國投入在世界市場上的出口數量和它試圖在世界市場上購買的進口數量。貿易創造導致本國出口與進口增加,從而出口與進口價格發生波動。出口價下降(因為世界供給增加了一個不可忽略的量),進口價格上升(因為對進口品需求有一個較大的增加)。變化的結果是貿易條件(出口價/進口價)下降,使該國福利下降。
貿易轉移的負作用在傳統理論中表現為生產成本的上升,導致資源浪費,其正作用卻被忽視了。其正作用主要表現為為伙伴國擴大了出口市場,也會產生類似于上文中分析的規模收益作用。這一點于發展中國家而言不可輕視。本文第二部分分析了發展中國家經濟一體化不理想的原因,但并不說明其合作是失敗的。因為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主要任務是發展工業,擴大出口,而貿易轉移恰好使成員國將進口由外部世界轉到成員國之間,這對于急需發展新興工業的國家而言無異于雪中送炭。這也是為什么一些發展中國家雖然區域經濟一體化不盡人意,但仍不放棄探索的原因之一。但貿易轉移的得益往往不均衡,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成員國得益較大。如拉美自由貿易協會成員國中,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已建立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屬區內較發達國家,得益較多;阿根廷區內出口比例在50~60年代間由14.3%上升到24.9%,而其他成員國受益較少。這也是成員國之間爭吵不休原因之一,但不可因此忽略貿易轉移的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