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受利益驅動,進行跨國投資時,成本、市場和要素投入決定投資國別的選擇。
從地理學觀點看,跨國投資的國別選擇可追溯到韋伯等人區位論的基本思想。企業之所以要向它國跨國投資,主要是受利益驅動。具體一些,成本、市場和要素投入在決定其跨國投資國別選擇上起重要作用。
1.成本學派根據區位論成本學派的觀點,生產成本最低的區位便為企業所追求的最佳區位。最小成本可在一國之內找到,也可發生于多國之間。公司在國家間進行成本比較,當它國生產成本明顯低于該國時,便會傾向于向這些國家投資。同樣,沿著最大利潤區位論的思路,企業在生產成本、運輸費用和市場價格的綜合考慮基礎上,當投向它國比在該國可以獲取更大收益,自然會選擇后者。由此可以得出,生產成本最低或預期利潤較高的國別,易于成為跨國投資地。
2.市場學派根據區位論市場學派觀點,市場區是企業是否贏利、甚至是否存在下去的關鍵。可以服務較大市場的區位,成為企業追求的最佳區位。這一原則,也可用于國際尺度上。當一國具有較大的潛在市場,而公司在國內生產出口這一國家受交通運輸成本影響,或者更為重要的是受國家關稅和其它貿易壁壘影響時,公司便會自然地選擇在這一國家直接投資。
3.工業區位論韋伯的工業區位論中,曾經對生產原料分為遍在性和地方性原料。地方性原料對區位具有一定的影響。地理學家對經濟現象的研究,十分強調各地經濟發展環境、生產要素的差異性。由于資源的區位差異,以及不同工業(企業)又有不同的要素需求,為了充分利用它國的資源優勢,公司必然會在相應國家跨國投資。
從公司地理角度,公司本身是一個生產組織系統。為了公司整體利益,從戰略上考慮,有時公司會在戰略重點區位投資建立相應生產或經營機構。這些戰略重點區位,并不一定是符合以上區位選擇原則。故綜合而論,跨國投資國別選擇包括成本取向、利潤取向、市場取向、要素取向和公司戰略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