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并沒有開展國民貿易統計工作,我們僅依據可得數據粗略估計中國近年來的國民貿易狀況。在估算時,我們假定:(1)中國u201c走出去u201d的企業還不是很多,對國民貿易的影響較小,且這些企業在海外的經營數據難以獲得,故暫忽略不計;(2)中國國民對外貿易僅指貨物貿易;(3)在華外資企業在中國境內的購買對象僅包括中間投入品;(4)在華外資企業的所有權或實際控制權全部屬于外國國民。我們分別對中國同與世界其它國家之間、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國民貿易情況進行了估算,結果顯示出如下特點。
海關統計的中國跨境貿易雖然從1998年到2004年均有三四百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但是,中國的對外國民貿易卻一直逆差,且逆差規模正在迅速擴大。1998年中國的國民貿易逆差還只有210億美元,但是到了2004年逆差規模已經達到1387億美元之巨。海關統計貿易差額與國民貿易差額之間的差異也從1998年的643億美元擴大了2004年的1706億美元。兩者之間如此巨大的差異不得不讓人驚嘆外資企業對中國經濟活動的影響力。
海關統計的進口與出口都要低于國民貿易的進口和出口,尤其是國民進口要遠遠高于海關統計的進口。估算結果顯示,中國跨國進口規模與中國在國內從外資企業的進口(購買)規?;鞠嗤?。外資企業在中國境內的銷售可以理解為外國企業為規避貿易壁壘、降低貿易成本向中國國民的出口。由此可見,海關統計僅僅衡量中國國民真實進口的一半。顯然,對于外資企業在中國存在較大活動規模的情況下,國民貿易統計相對于海關統計的優勢是比較明顯的。
海關統計的中美貿易順差從1998年的210億美元擴大到2004年的804億美元,從而使中國對外不平衡尤其是對美貿易不平衡成為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但是,估算結果卻顯示,中美國民貿易卻一直基本平衡,真正屬于中國人的中美貿易順差其實并不存在。此外,中國國民對美國的跨境出口和中國國民在中國境內對美國在華企業的銷售額基本相當,而中國國民從美國的跨境進口低于中國國民在中國境內從美國在華企業購買額。這說明中國國民與美國在華企業之間的交易從總體上要高于中國國民與美國之間的跨境交易。
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加工貿易產品,使用了大量從世界其它地區進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這種情況將本來是世界其它地區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轉移到了中國頭上,從而夸大了中美之間的實際貿易順差。美國的u201c原產地規則u201d也沒有識別出中國到美國的出口中到底有多大份額是由中國創造的,另有多大份額是由其它國家創造的。。
從數據來源看,估算中美國民貿易是以現有的海關統計為出發點的。因此,加工貿易對海關統計的中美貿易真實性的影響勢必也要影響到我們對中美國民貿易的估計。幸運的是,加工貿易對中美國民貿易差額的影響要大大低于其對海關統計貿易差額的影響,原因在于中國對美國的加工貿易主要是外資企業完成的。海關統計數據顯示,外資企業在中國對美國的加工貿易出口中占據了80%左右的份額,在中國從美國的加工貿易進口中占據了90%左右的份額。而外資企業對美國的貿易是排除在中美國民貿易統計之外的。
國民貿易統計與海關統計的差額反映了更多的關于國際貿易的信息,可以作為海關統計一個很好的補充。中國國民貿易與海關統計的跨境貿易之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外資企業的跨境貿易,二是外資企業在中國本土的交易(購買和銷售)。前者計入跨境貿易而不計入國民貿易,后者不計入跨境貿易而計入國民貿易。對上述兩個差異來源的考察發現,無論是在海關統計還是在國民貿易統計下,外資企業都已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推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