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級的一般形式
(1)目的
充分揭示受評對象的特定違約風險和違約的嚴重程度,為評級結果使用者提供客觀公正的信用信息。
(2)評級要素
考察受評對象面臨的宏觀經濟環境、產業背景、基本經營和競爭地位、管理水平及財務狀況等基本方面。
(3)評級原則
均采用AAA-C的評級符號體系來表示信用風險的大小,再用' ''-'號,或u201c1u201du201c2u201du201c3u201d,或u201cau201d u201caau201d等來修正在主要等級內的相對高低。將BBB級以上的信用級別規定為投資級,其他信用級別為投機級。在很多情況下,評級下降多于上調,特別是在經濟衰退的環境下,評級機構以下調信用等級作為基本思路。如,對公司的評級,在對公司等級進行調整前,一般會通過先將公司放在u201c評級前景u201d及u201c觀察名單u201d上進行審議,以此向外界發出公司評級將會調整的訊號。評級結果在短期內出現逆轉的情況很罕見。
(4)分析方法
a因素分析法
主要有下述幾種方法:5C要素分析法、5P要素分析法、5W要素分析法、4F要素分析法、CAMPARI法、LAPP法、駱駝評估體系等。上述評級方法在內容上都大同小異,是根據信用的形成要素進行定性分析,必要時配合定量計算。他們的共同之處都是將道德品質、還款能力、資本實力、擔保和經營環境條件或者借款人、借款用途、還款期限、擔保物及如何還款等要素逐一進行評分,但必須把企業信用影響因素的各個方面都包括進去,不能遺漏,否則信用分析就不能達到全面反映的要求。
b.綜合分析法主要有定性分析法與定量分析法、主觀評級方法與客觀評級法、模糊數學評級法與財務比率分析法、要素分析法與綜合分析法、靜態評級法與動態評級法、預測分析法與違約率模型法等等結合運用,同時還有各行業的評級方法。這些方法相互交叉,各有特點,并不斷演變,更多地依賴于評級人員對受評對象的綜合判斷。
c. 多變量信用風險二維判斷分析法對信用狀況的分析、關注、集成和判斷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這也是多變量信用風險二維判斷分析法的評級過程。多變量分析就是要從若干表明觀測對象特征的變量值中篩選出能提供較多信息的變量并建立判別函數,使推導出的判別函數對觀測樣本分類時的錯判率最小。根據判別分值,確定的臨界值對研究對象進行信用風險的定位。運用此模型預測某種性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使評級人員能及早發現信用危機信號。
二維判斷就是從兩方面同時考察信用風險的變動狀況:一是空間,即正確反映受評對象在本行業(或全產業)時點狀態所處的地位;二是時間,盡可能考察一段時期內受評對象發生信用風險的可能性。
(4)評級行業
國際信用評級行業在20世紀初的黎明中誕生,歷經一百年經濟危機與金融風險的洗禮,已經成就了它在全球資本市場不可動搖的權威地位。美國是世界上資本市場最發達的國家,穆迪、標準普爾、惠譽國際三家公司是國際評級行業的壟斷者。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報告,在世界上所有參加信用評級的銀行和公司中,穆迪涵蓋了80%的銀行和78%的公司;標準普爾涵蓋了37%的銀行和66%的公司,惠譽公司涵蓋了27%的銀行和8%的公司。
美國的評級業采用的是市場主導模式,歐洲的信用評級業是按照美國的模式發展起來的。法國信用評級的發展是由管理當局直接推動的,法國政府規定絕大多數的證券發衍贓有信用評級。在英國,金融市場歷史悠久且規模較大,這使得英國的市場比歐洲其他國家更有可能和更愿意接受信用評級。在德國,信用評級主要開展于國際性債務的發行。
亞洲的信用評級業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日本是在大批本土機構到海外資本市場發放債務的過程中,逐漸接受歐美的信用評級,之后隨著股票交易和債券規模的擴大,評級業的地位逐漸確立。印度評級業始于1987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僅用了10多年就形成了全國統一的評級市場;1985年,韓國建立了本國的評級機構,政府對金融市場進行積極的開發和推進,規定公司發行超過一定數額的商業票據就必須經過信用評級。1982年菲律賓、1988年中國、1991年馬來西亞也相繼誕生了本國的評級行業。
國際信用評級商業登本
國際商業信用評級
商業信用評估中,國際上通用的是基于u201c五Cu201d理論的五個方面的考察。所謂u201c五Cu201d,是指被考察對象的品質或付款意愿(Character)、資本規模(Capital)、償付能力(Capacity)、抵押擔保狀況(Collateral)及環境或條件(Condition)。企業的商業信用表現最終是由這五個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
(1)品質或付款意愿指企業的品行、品質,將直接影響其合同履約或付款的意愿。一般從企業的付款歷史記錄、管理層的素質及管理規范程度來進行考量。
(2)資本規模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規模較大的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強,而與商業信用最直接相關的規模即為資本規模。凈資產、營運資金、銷售收入等是常用的考量指標。
(3)償付能力經研究,就全球范圍內,導致較差信用表現的最主要因素還是償付能力缺乏。大企業因沒有償付能力而最終倒閉的案例比比皆是。償付能力風險分短期風險與長期風險,對企業財務狀況及經營狀況的分析是研究償付能力的基礎。
(4)抵押擔保
指企業提供的備用償債保證,通常需要對抵押資產進行估價,對擔保人進行信用分析來確定抵押擔保的價值。這一方面的考量對企業的商業信用是一個較好的保證措施,同時也需要考慮企業對第三方提供的擔保狀況。
(5)環境或條件事物是內因與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環境或條件這一部分,考慮一些系統風險,如國家、地區、行業等特有的風險對企業信用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