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于開發和創新市場
出口導向模式的實施為本國剩余產品開拓了新的市場為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開設了一條渠道為閑置和過剩的生產力與生產資源開發了新的市場為本國有生產能力但國內無市場需求、無生產需要的產品創造了市場和需求.滿足有市場需求但無生產該產品優勢的其他國家的市場需要。并通過開發創新、拓展國際市場提高了本國生產要素的利用率.創造和增加就業機會.增進本國社會福利。
有利于形成規模經濟
一般來說.國內市場需求總是有限的對于某種商品來說.總有市場飽和的時候對中小國家來說更是如此。有些商品特別是中小國家如果不開拓國際市場很難形成規模經濟如果國內市場需求有限達不最佳規模經濟則企業成本高、商品的市場價格高而商品的市場價格高則制約銷售量的擴大;企業成本高則效益就低這對于企業對于消費者和國家都不利。而如果開拓國際市場增加市場需求.則有利于形成企業規模經濟有利于降低企業成本和商品價格從而企業獲取規模經濟效益消費者受惠又增加商品出口換取外匯于國家、于民于企業都有利。
有利于發揮國際分工優勢
不同國家的資源稟賦條件不同技術水平不同有些國家自然資源豐富所擁有的資源從種類到數量都較多其產品價格就較低,而有些國家自然資源較貧乏其產品價格就高。同時,有些國家科學技術水平較高有些國家科學技術水平較低。同此各自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資源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從而獲取絕對利益和比較利益。
獲取開放經濟中的溢出效應
因為開放經濟中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的決定和變動是相互影響,實施出口導向型經濟正好能利用各國經濟發展的相互依賴性獲取開放經濟中的溢出效應。溢出效應簡單來說就是指在開放國家中.進口國的總需求增加會對出口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產生正面作用如美國的市場需求增加1%就會使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會增加023%,即美國對德國的溢出效應為023%也就是說出口國德國從進口國美國的市場需求中獲得0 23%的溢出效應。
1981~1982年美國經濟的復興提高了美國從德國進口商品水平,擴大了德國的出口額,使德國的經濟衰退因美國經濟復興而得以復蘇。在四部門經濟中如果二三部門經濟不變,一國的國民收入則由進出口凈額來決定.出口同國民收入同方向變動.即出口增加.國民收入增加出口減少國民收入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