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壁壘分為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其設置的目的是各國政府為保護該國的經濟不受外來產品侵犯。然而,過度的貿易保護并不利于一國經濟的發展。而WTO,即世界貿易組織,正是以倡導自由貿易為宗旨。加入WTO后,中國對外出口的遇到的情況是,關稅壁壘逐步弱化,紡織品配額也逐步取消。與此同時,所遇到的其他貿易壁壘卻比以前嚴重,這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國外針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力度加大。對中國實施反傾銷的國家,不僅有歐美、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等發達國家,也有像土耳其、埃及、印度這樣一些發展中國家;所涉及的產品既有日用品行業,也有機電行業,既有制造品,也有礦產和養殖品;有資料顯示,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反傾銷案件占世界總量的1/7-1/6,而加入WTO后,這一比例大大增加,中國已經成為外國反傾銷的主要目標國家。
2.技術性壁壘已經成為中國產品出口的主要障礙。廣義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包括技術法規、技術標準與合格評定程序,產品檢疫、檢驗制度與措施,包裝和標簽規定,信息技術壁壘以及綠色壁壘五個方面。中國出口產品所面臨的技術貿易壁壘主要來自美國、歐盟和日本;所涉及的行業主要有農業、紡織服裝業、輕工、機電、五礦化工和醫療保健業。有資料顯示,中國有70%的出口企業和40%的出口產品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限制。
3.中國出口產品還受到諸如以美國u201c337u201d條款為代表的知識產權保護的限制,以及來自歐美等國的對華特別產品過渡性保障機制立法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