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國際化與企業國際化
而企業國際化則不同,其要義并不在于產品是否突破國界,實現向國際市場銷售,而在于企業維系生產運作的要素是否向國際市場開放,即國際上的各種生產要素是否介入了企業生產過程,如國際資本是否介入企業的融資過程、國外技術是否進入了企業的生產過程、國際化的人才管理知識等是否進入企業的管理過程等等。
中國外貿出口以往的嚴格管制導致大量生產企業(主要是民營企業)沒有自營進出口權,而其產品的出口就不得不依賴于專業的外貿進出口公司。在這種外貿進出口公司間接出口背景下,至少在三個方面導致生產企業的產品國際化與企業自身的國際化分離:首先是市場信息的分離,即出口企業無法獲取真正的國際市場關于產品款式、價格、技術等變化趨勢的信息,而只是根據貿易公司給與的訂單加以生產;其次是交易過程的分離,通過貿易公司出口,在交易的本質上仍然是國內貿易,即國內的出口加工企業與國內的專業外貿公司的貿易;最后是企業家成長機制的分離。直接面對國際市場的企業家,應該具備國際化的經營理念和戰略頭腦,可以不斷汲取國際企業的管理、經營、生產等方面的經驗,不斷改善企業的組織結構、改進企業面對市場風險的能力。
但是在通過外貿中介出口的情況下,這些出口企業僅僅承擔著生產車間的功能,出口企業規避了經營領域的風險。企業家無法直接接觸整個國際市場的運行,更無法參與其中。總而言之,由于間接出口,導致出口企業與國際市場存在一道u201c夾層u201d,使得出口企業產品雖然行銷國際,企業卻依然封閉,難以接受國際化的洗禮。這是制約民營企業由內源式轉向開放型的重要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