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至2012年,中國對外援助規模持續增長。其中,成套項目建設和物資援助是主要援助方式,技術合作和人力資源開發合作增長顯著。亞洲和非洲是中國對外援助的主要地區。為促進實現千年發展目標,中國對外援助資金更多地投向低收入發展中國家。
2010年至2012年,中國對外援助金額為893.4億元人民幣。對外援助資金包括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和優惠貸款三種方式。
無償援助重點用于幫助受援國建設中小型社會福利項目以及實施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技術合作、物資援助和緊急人道主義援助等。三年中,中國對外提供無償援助323.2億元人民幣,占對外援助總額的36.2%。
無息貸款主要用于幫助受援國建設社會公共設施和民生項目。三年中,中國對外提供無息貸款72.6億元人民幣,占對外援助總額的8.1%。
優惠貸款主要用于幫助受援國建設有經濟社會效益的生產型項目、大中型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較大型成套設備、機電產品等。三年中,中國對外提供優惠貸款497.6億元人民幣,占對外援助總額的55.7%。
援外預算資金由財政部按預決算制統一管理。優惠貸款本金由中國進出口銀行通過市場籌措,貸款利率低于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基準利率,由此產生的利息差額由國家財政補貼。
2010年至2012年,中國共向121個國家提供了援助,其中亞洲地區30國,非洲地區51國,大洋洲地區9國,拉美和加勒比地區19國,歐洲地區12國。此外,中國還向非洲聯盟等區域組織提供了援助。
2010至2012年,中國對外援助方式主要包括援建成套項目、提供一般物資、開展技術合作和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派遣援外醫療隊和志愿者、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以及減免受援國債務等。
援建成套項目。中國共在80個國家建設成套項目580個,重點集中于基礎設施和農業等領域。
提供一般物資。中國共向96個國家和地區提供物資援助424批,主要包括辦公用品、機械設備、檢測設備、交通運輸工具、生活用品、藥品以及醫療設備等。
開展技術合作。中國共在61個國家和地區完成技術合作項目170個,主要涉及工業生產和管理、農業種植養殖、文化教育、體育訓練、醫療衛生、清潔能源開發、規劃咨詢等領域。
開展人力資源開發合作。中國在國內舉辦1951期培訓班,其中包括官員研修班、技術人員培訓班、在職學歷教育項目等,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培訓人員49148名。
派遣援外醫療隊。中國向54個國家派遣55支援外醫療隊,共計3600名醫護人員,開展定點或巡回醫療服務,診治患者近700萬人次。
派遣志愿者。中國向60多個國家派遣青年志愿者和漢語教師志愿者近7000名。
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中國向30余個國家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包括物資和現匯援助,價值約15億元人民幣。
減免受援國債務。中國免除坦桑尼亞、贊比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馬里、多哥、貝寧、科特迪瓦、蘇丹等9個最不發達國家和重債窮國共計16筆到期無息貸款債務,累計金額達14.2億元人民幣。、推動民生改善
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減少貧困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對外援助的主要內容。中國重點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促進農業發展,提高教育水平,改善醫療服務,建設社會公益設施,并在其他國家遭遇重大災害時及時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農業發展對發展中國家減少貧困至關重要。中國通過援建農業技術示范中心、派遣農業專家提供咨詢和開展技術合作、培訓農業技術和管理人員等方式,積極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有效應對糧食危機。2010年至2012年,中國對外援建49個農業項目,派遣1000多名農業技術專家,并提供大量農業機械、良種、化肥等農用物資。
援建農業技術示范中心。農業技術示范中心是中國在農業領域開展對外援助的重要平臺。2010年至2012年,中國在貝寧、莫桑比克、蘇丹、利比里亞、盧旺達、老撾、東帝汶等17國援建的農業技術示范中心陸續竣工。中國通過試驗、示范、培訓等多種方式,將先進適用的農業生產技術推廣給當地民眾。利比里亞農業技術示范中心推廣雜交水稻和玉米種植面積近千公頃,培訓當地農業科研人員和農民千余人次。盧旺達農業技術示范中心開展菌草、稻谷等種類的適應性研究、試驗和示范工作,注意結合當地傳統農業,并將技術培訓推廣至盧旺達婦女協會、稻谷種植協會等機構。
派遣高級農業專家和農業技術組。中國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派遣的農業專家,積極參與受援國農業規劃工作,援貝寧專家組協助起草該國《農業法》和《農業管理法》,援博茨瓦納、幾內亞比紹專家組分別參與編寫兩國的《農業發展規劃》。協助受援國完成促進農業發展工作,援萊索托專家組協助該國向世界衛生組織申請無口蹄疫國家地位,援毛里塔尼亞專家組協助制定農業綜合分析測試中心實驗室建設方案。積極推廣簡單適用的農業技術,援博茨瓦納專家組推廣地膜覆蓋種植技術,援馬里專家組設計推廣稻田鐵制水耙,幫助當地農民進行精耕細作。
開展農業管理與技術培訓。中國結合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特點和實際需要,舉辦近300期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研修和培訓項目,培訓了近7000名農業官員和技術人員。農業培訓項目領域廣泛,既涵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農業管理領域,也涉及農村發展與減貧、糧食安全、農業南南合作等宏觀政策制訂問題,同時關注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加工、儲藏、銷售與流通等產業鏈發展議題。
2010年至2012年,為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提升教育水平,支持其教育均衡、公平發展,中國通過援建維修校舍、提供教學設備、培養師資力量、增加來華留學政府獎學金名額、支持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等,不斷加大教育援助力度。
改善教學條件。中國援助了80余個教育設施項目,包括援建或維修中小學校、大學院校、圖書館等,有效改善了受援國的教學環境。中國為受援國無償提供計算機、教學用具、文體用品等大批教學設備物資,幫助受援國建設大學網絡平臺和遠程教學系統,為受援國豐富教學方式、擴大教學覆蓋面創造了條件。
培養師資力量。中國舉辦了30多期院校高級管理人員培訓班、高等教育管理培訓班、職業教育管理培訓班、中小學校長和教師研修班、現代遠程教育研修班等,為發展中國家培訓千余名教育官員、校長和教職人員。
支持職業技術教育。中國在蘇丹援建的恩圖曼友誼職業培訓中心累計為蘇方培訓學員數千名,為進一步擴大招生規模,中國已啟動該中心的改擴建工程。中國積極幫助受援國發展職業技術教育。2001年至2012年,中國與埃塞俄比亞聯合開展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累計向埃方派出400余人次教師,培訓當地農業職業院校教師1800名、農業技術人員35000名。
增加來華留學政府獎學金名額。2010年至2012年,中國政府共資助76845名留學生來華學習。為促進地區發展,中國不斷擴大非洲國家來華留學政府獎學金名額,加大對東盟國家以及太平洋島國等來華留學的支持,幫助上述地區欠發達國家培養人才。
醫療衛生是中國對外援助的重點領域之一。2010年至2012年,通過援建醫院、提供藥品和醫療設備、派遣醫療隊、培訓醫療人員、與發展中國家共同開展疾病防治交流合作等形式,中國支持受援國進一步改善醫療衛生條件,提高疾病防控水平,加強公共衛生能力建設。
援助設施和設備。中國援建約80個醫療設施項目,其中包括綜合性醫院、流動醫院、保健中心、專科診療中心、中醫中心等,有效緩解受援國醫療衛生設施不足的問題。同時,中國向受援國提供約120批醫療設備和藥品物資,包括多普勒彩超儀、CT掃描儀、全自動生化儀、母嬰監護儀、重要手術器械、重癥監護檢測儀、核磁共振儀等高端醫療設備,以及防治瘧疾、霍亂等疾病的藥品。
派遣醫療隊。中國對外派遣55支援外醫療隊,累計3600名醫護人員,在受援國近120個醫療點開展工作,培訓當地醫護人員數萬人,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受援國醫療服務供需矛盾。在援外醫療工作中,醫療隊員通過觀摩示范、專題講座、技術培訓和學術交流等方式積極培訓當地醫務人員,內容涉及瘧疾、艾滋病、血吸蟲病等傳染病防治,病人護理以及糖尿病、風濕病治療等領域,針灸、推拿、保健、中醫藥等中國傳統醫學。三年中,100多名中國醫療隊員因貢獻突出獲得受援國頒發的勛章。
開展u201c光明行u201d活動。中國通過政府與民間渠道并進的方式積極開展u201c光明行u201d活動,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治療更多眼病患者。從2003年起,中國先后派醫療隊赴朝鮮、柬埔寨、孟加拉國、越南、巴基斯坦等亞洲國家,為當地眼科疾病患者免費實施治療。2010年11月,中國u201c光明行u201d醫療隊首次赴非洲,為津巴布韋、馬拉維、莫桑比克、蘇丹等國千余名白內障患者進行治療。
提供傳染病防控援助。三年中,中國向其他發展中國家無償提供了60批抗瘧藥、甲流疫苗及霍亂疫苗,并開展傳染病防治培訓,以上援助項目累計金額近2億元人民幣。2007年,中國與科摩羅啟動青蒿素復方快速控制瘧疾合作項目,使科摩羅莫埃利島的瘧疾發病率較同期下降90%。2010年至2012年,在進一步鞏固已開展滅瘧項目成效的同時,中國在科摩羅昂儒昂島推廣滅瘧項目。
為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改善民眾生活條件、開展社會公共活動,2010年至2012年,中國積極援建城市和農村公共福利設施、民用保障性住宅以及社會活動場館,提供相關設備及物資,并開展運營管理技術合作。
實施打井供水項目。中國在發展中國家實施打井供水項目29個,共打水井600余眼。中國派遣高級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家,克服自然環境惡劣、疾病侵襲及恐怖主義威脅等困難,幫助受援國打井供水。中國在多哥的卡拉區和中央區各打出200眼飲用水井,在蘇丹達爾富爾地區和南蘇丹朱巴市科托爾地區共打出38眼水井,并修建配套潛水泵和發電機組。在尼日爾援建的津德爾供水工程,解決了該地區數十萬居民的飲水問題。
改善民眾居住環境。中國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援建民用住宅、經濟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項目80個,總建筑面積近60萬平方米。中國結合受援國當地生活習慣和環境特點,科學設計住宅外觀,合理安排內部結構,在節約建筑成本的同時,嚴把建筑質量關,努力為受援國民眾建造簡潔美觀、結實耐用的經濟型住房。
援建公用設施。中國在其他發展中國家援建文化場所、體育場館、辦公會議設施等公共設施項目86個,為豐富當地民眾文化體育生活、改善所在國政府辦公條件、提升城市形象發揮了促進作用。中國為斯里蘭卡維修紀念班達拉奈克國際會議中心,使這一40年前中方援建的項目煥然一新。中國為加蓬援建的4萬人座體育場,2012年成功承辦了第28屆非洲杯足球賽決賽和閉幕式。在塞內加爾援建的國家大劇院總建筑面積近2萬平方米,是非洲規模最大的劇院之一。
近年來,地震、颶風、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和戰亂造成的人道主義災難時常發生,造成受災國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中國積極響應國際社會呼吁,及時提供緊急救災物資或現匯援助,并根據需要派遣救援隊和醫療隊,幫助受災國減輕災害影響,盡快重建家園。
提供緊急救援物資或現匯援助。三年中,中國政府針對海地地震、柬埔寨特大洪災、緬甸地震、巴基斯坦洪災、古巴颶風、利比亞戰亂、敘利亞動蕩等自然災害和人道主義災難,提供了近50批緊急救災物資,包括帳篷、毛毯、緊急照明設備、發電機、燃油、食品、藥品及凈水設備等,價值約12億元人民幣。此外,提供現匯援助約3億元人民幣。
幫助非洲國家應對糧食危機。2011年至2012年,非洲之角和薩赫勒地區連續遭遇嚴重旱災,超過3000萬民眾陷入饑餓之中。2011年,中國政府先后三次向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吉布提、索馬里等非洲之角國家提供緊急糧食援助,總額達4.4億元人民幣。2012年,中國政府向乍得、馬里、尼日爾等非洲薩赫勒地區國家提供了價值總計7000萬元人民幣的糧食援助。
支持災后重建。2010年,巴基斯坦遭受歷史罕見洪災,中國政府迅速展開多渠道、全方位的救援行動,并根據巴方需要,在災民救助、交通基礎設施等領域參與災后重建。中國提供現匯援助,支持巴基斯坦政府u201c災民補償計劃u201d;承擔了受災地區全長340公里的國道公路網修復工程,輻射受益人口達1.5億。2012年3月,剛果(布)首都布拉柴維爾姆皮拉地區發生爆炸事件后,中國援建了災民安置住房,積極支持災后重建。
提高防災救災能力。中國通過提供物資、開展培訓等方式,幫助受援國提升應急救援水平,增強防災救災能力。三年中,中國對外無償提供了十余批救援車輛及其他設備;為發展中國家舉辦防災救災培訓班和研修班約30期,與700余名官員、技術人員交流分享救災防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