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早期的9mm輕型沖鋒槍可用螺旋彈筒和彈匣供彈。一般來說。螺旋彈簡和彈匣不可能在同一支槍上實現同時供彈,容易發生供彈干涉問題。是不是基于這一點,定型的沖鋒槍就放棄這種供彈方式呢?您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
卿:最初的I、1I、Ⅲ型方案樣槍均為螺旋彈筒和彈匣雙路供彈,設置有彈匣卡筍。I型方案螺旋彈筒不是設計在槍管上方,而是作為槍托裝在機匣后面。裝上螺旋彈筒時,彈匣卡筍被壓住,彈匣裝不到位,因為螺旋彈筒把彈匣倉供彈口擋住了。只有將螺旋彈筒內的槍彈打完,向后拉動螺旋彈筒(而不是取下螺旋彈筒),使其讓開彈匣倉供彈17,才能將彈匣裝到位,發射彈匣內的槍彈。當然,若將螺旋彈筒和彈匣同時裝上,就會產生供彈故障,也就是你所說的供彈干涉問題。后來Ⅱ、Ⅲ型方案進行了改進,設置了一個轉換機構。彈筒有彈時彈匣不能同時裝到位,只有先將彈簡內的槍彈打光后需要發射彈匣內的槍彈時,再將彈匣送到位,才可發射彈匣內的槍彈。在Ⅳ型方案的初樣機階段還是采用這樣的結構。后來,專家們認為50發容彈量的螺旋彈筒的攜彈量已經能夠滿足作戰需要,沒有必要再用彈匣供彈。因此,在正樣機階段,取消了彈匣供彈方式。
記:最初。螺旋彈簡裝在機匣后面作槍托使用,為何后來改到了槍管上方?
卿:在研制過程中經多次征求各方意見,普遍認為彈簡作為槍托使用時,槍托部位高度大,隨身攜帶不方便,且卸下彈筒后,槍身后部留下空蕩蕩的接口較為難看,而將彈簡放置于上方的整體效果好,利于縮短全槍總長度,減小了瞄準機構的突出感。
記:螺旋彈簡中的槍彈是靠什么力推動其逐漸運動到出彈口位置的?槍彈的供彈路徑是如何被歸正的?
卿:彈筒中的槍彈運動是依靠渦旋簧力實現的,通過棘輪轉動撥彈輪,將撥彈輪槽中的槍彈沿彈筒螺旋槽推到抱彈口,并由抱彈口的導彈齒引導至出彈口。螺旋彈簡的出彈口處設計有導彈斜面。槍管尾部的上方也設計有導彈斜面,并且其兩側也設計有導彈斜面,當槍機復進推槍彈進彈膛時,槍彈的運動路線不會發生左右偏移。
記:這么多的槍彈裝入螺旋彈筒內。長期不取出。其內部的彈簧是否會失效?
卿:螺旋彈簡內采用的托彈簧與其他槍械供彈具采用的壓縮式托彈簧不一樣,而是類似鐘表中的發條簧,不會出現簧力失效問題。但在日常勤務操作時,要求螺旋彈筒裝入槍彈后若不使用,應將簧力釋放。這與一般的彈鼓原理一樣,只要按壓簧力解脫卡筍,簧力即可被釋放,釋放后為避免槍彈在彈筒內松動,將上緊手柄轉動一圈即可。使用的時候再將發條簧上緊,上緊的圈數=N÷8 1圈。其中N為u201c裝彈發數u201d,N÷8取整數。例如:當彈筒內只裝入35發彈時,上緊手柄轉動的圈數應為35÷8 1=5圈,即可保證彈筒供彈的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