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三十年來,中國經濟以年均接近10%的速度高速增長,外貿依存度已經超過70%,尤其是在東部沿海地區,貿易開放成為加快經濟發展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那么國際貿易對于中國省區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就成為了學術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書從省區分布和產業集聚兩個角度構建貿易開放與中國經濟增長的理論框架,運用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和新貿易理論,在面板數據和實證模型的基礎上來分析貿易開放對省區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首先構建了一個簡單效用模型的分析框架,將FDI納入ELG假說檢驗框架中,利用省區數據,建立一個多變量的面板VAR和協整模型檢驗省區ELG假說命題。同時首次在國際貿易中引入異方差識別法(IH法)和一階差分GMM模型,運用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分析開放經濟條件下省區經濟增長的因素,以解決貿易開放度與經濟增長的內生性問題。無論是對各省區還是分地區的分析都證實貿易開放促進了經濟增長接著本文從兩方面來探討貿易開放與省區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一方面是產業集聚。貿易開放提高了各省區優勢產業的專業化程度,加劇了產業集聚,帶來了更高的經濟增長率。第五章運用新貿易理論分析貿易開放與產業集聚的理論基礎,從產業和省區兩個層次構造省區工業化產業集聚指數,通過面板協整模型分析得出貿易開放促進省區經濟增長的產業發展路徑。另一方面是技術溢出。回顧國內外國際貿易與國際技術擴散研究進展的基礎上,本文運用CH(CoeandHelpman,1995)模型,利用各省區和G7個國家1996-2007研發投入的Panel數據,使用麥氏(malmquist非參數)生產率指數,實證檢驗了各省區的國際技術擴散效應和技術外溢門檻效應。最后以對外開放的先行一步的廣東為例,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探討廣東吸收FDI的歷程、特征和事實,并對廣東產業發展與貿易開放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