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產品成為出口商品的主體,為國家換取了大量的外匯;我國財政收入的近一半來自于工業;2010年,僅年主營業務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就業人數就超過9000萬,解決了大量的城鎮人口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大大緩解了我國沉重的就業壓力。
新中國成立以來,工業化成為我國最主要的發展方向,工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主導地位顯著加強。2010年,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達40.1%,比1952年的17.6%增加22.5個百分點。
[5]中國制造了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把航天員送進了太空,并研發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u201c有中國特色的創新u201d已經在國家發展進步中發揮了主導作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了《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3》,報告顯示中國創新能力穩步上升,國家創新指數排名在全球40個主要國家中升至第19位。中國研發經費達到10298.4億元,穩居世界第三位,高技術產業出口占制造業出口的比重居世界首位,知識服務業增加值居世界第三位。從國家的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用可以看出,中國發明專利的申請已經連續3年超過美國,處在世界第一位。
事實證明,在經濟轉型過程中,中國政府在重視u201c中國制造u201d的同時,更加重視u201c中國智造u201d,在政策上支持產業核心技術的研發,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越來越多的u201c中國制造u201d正逐步向u201c中國智造u201d轉化。
曾經,在外國人的眼中,長久以來中國市場給人帶來的印象就像是一座為全球公司生產和加工產品的u201c大工廠u201d,各種貼著u201c中國制造u201d標簽的產品從這里走向海外市場,卻幾乎沒有什么東西帶有自主創意和領先優勢。但在今天,這種情況已經開始發生改變。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既可以產出優質的u201c中國制造u201d,更可以創出獨特的u201c中國智造u201d。
2016年1月,伊朗中資企業商會秘書長唐岳震表示,目前在商會正式注冊的中資企業數量已達到85家,其中制造業企業近半數,涵蓋基礎設施建設、裝備制造、汽車、通訊等各個領域。沒有在商會注冊的中國中小企業更是不計其數。中國商品不僅在市場占有率上不斷開疆擴土,整體形象也有了根本的改變。如今,u201c高科技、高品質、有保障u201d已替代了u201c低端、廉價、劣質u201d,成為越來越多伊朗人對u201c中國制造u201d的新印象。同時,中國高鐵u2014u2014將讓伊朗人民體驗中國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