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2006年我國水產品國際市場分析報告2000年以來,我國水產品出口雖然保持高位增長,已經連續幾年在農產品出口中保持第一的位置,但是增長態勢并不樂觀。在2000年與2001年出口數量增長幅度分別達到13.8%和27.3%的高位之后,2003年突然掉到0.7%,幾乎呈停滯的發展狀態。2004年出口數量增幅又突然飚高到15.5%。2005年,滑至6.17%。2004年水產品出口排名前三位的大宗產品為:烤鰻、魷魚及對蝦。烤鰻在經歷2002年的低迷后,2004年見到轉機,出口額達7.27億美元,同比增幅高達55.6%,高居所有水產品出口增幅首位。魷魚出口額2.24億美元。增幅達52.7%,居水產品出口次位。同是養殖產品的對蝦,雖然一直處于低迷狀態,但仍居水產品出口第三位。羅非魚異軍突起,出口數量8.66萬噸,增幅47%,數量增幅在水產品出口中排第一。2004年,我國羅非魚產量達到89.7萬噸,比2003年增長了11.34%。除去草魚、鰱魚、鳙魚、鯉魚、鯽魚這五個傳統淡水養殖魚之外,羅非魚產量排名第6位,比最普通的鳊魚產量高出74%。2005年羅非魚產量繼續猛增到97.8萬噸,比2004年又增加8萬噸,增幅9%。很多行家都認為羅非魚是一種有營養的魚,同時很多人也看到了羅非魚出口市場中隱藏著巨大的危機,這個危機在2006年年初開始顯現出來。由于加拿大從美國進口的羅非魚中檢驗出超標藥品殘留物,就停止了從美國的進口。而美國不養殖羅非魚,其出口的羅非魚來自中國。中國出口對蝦的藥品殘留曾經出現過超標現象,美國已對中國產品產生不信任,加之羅非魚又出現問題,這更加深了其對中國產品的不信任。藥物殘留超標已經成為我國水產品出口的嚴重障礙。從近幾年水產品的出口中我們看到,我國水產品出口還是數量推動型,而不是質量推動型的,更不是品牌領袖型的模式。所以,我國水產品出口的發展速度變化極不穩定。2004年,美國對中國出口對蝦展開反傾銷調查,給國內水產界提出了警告。從2005年開始,出口速度降低到比較正常的水平,也反映出人們冷靜下來,開始查找自身的問題,開始解決問題,開始在降低藥物殘留上有所行動。雖然這些行動仍然顯得非常微弱,但我們應該看到。如果措施得當,水產品出口將會步入一個穩定的發展道路。2005年在水產品出口排名前三位的大宗產品中,只要是養殖產品,出口都呈現大幅度下降。烤鰻出口數量下降31%,對蝦出口下降2l%,僅有魷魚出口下降3%,幾乎可以忽略不計。2006年1~6月份我國水產品出口前三位的產品仍然繼續了2005年的下降趨勢。2006年1~6月份我國對蝦出口金額9218.3萬美元,比2005年同期降低17%;比2004年同期降低42%,比2003年同期降低23%。對蝦出口出現持續深度降低態勢。2006年1~6月份我國烤鰻出口額為3.65億美元。比2005年同期降低19%。比2004年同期降低20%,比2003年同期增長12%,比2002年降低5.5%。2006年3~5月份在保持了8000萬美元的較高水平之后,6月份直線下跌到2937萬美元水平,同比跌幅達65%。應該看到,烤鰻出口已經降到可比較的歷史最低點。2006年,在水產品出口大宗產品中,魷魚出口開始展露光芒。2006年1~6月份我國出口魷魚達l_18億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30.9%。比2004年同期增長40.4%,比2003年同期增長100%,比2002年同期增長110%,魷魚出口額出現持續高速增長態勢并在2006年6月底首次超過對蝦,成為烤鰻之后的第二大宗產品。海水產品、初級加工魚片(如:帶魚、黃魚、凍魚、蝦仁、凍魚片等)仍然占據出口數量中的60%以上。2005年,一般貿易方式的比重從2003年的75.67%下降到2005年的不足60%。來進料加工貿易從2003年比重的21.33%提升到2005年的39.88%,接近40%。來進料貿易呈現穩步上升趨勢,開始成為我國水產品出口中的重要角色。我國來進料貿易主要還停留在初級產品的加工上。在情況已經非常明朗的情況下。如果要保持與推進我國水產品出口市場的平穩而不是高速發展,應該選擇的措施有:一、認真解決深加工產品在出口中出現的新問題,特別是如何突破貿易技術性壁壘。二、嚴格控制與穩步發展淡水產品的出口,努力爭取國際市場中中國水產品應該有的聲譽。三、提倡與鼓勵u201c公司 基地u201d的經營模式。四、繼續加強對外開放政策,采取積極措施吸引外資,繼續堅定不移地發展來進料加工漁業。五、在科研領域中不提倡概念性、炒做性、獵奇性的研究項目。六、湖泊漁業、江河漁業、水庫漁業、大水面漁業、活水面漁業要納入水產品出口范圍。例2:東歐毛衣市場需求大 正是拓銷好時機東歐地處溫帶,毛衣是民生必備衣物,需求量非常大。正是外國廠商拓展東歐毛衣市場的好時機。東歐國家合計人口超過××億,市場規模比北美或歐盟還大。據報道,數十年來,該地區忽視輕工業,造成貨品不足,消費者對毛衣需求相對強烈。對外國業者而言,應正是開拓市場的有利時機,但對其人民消費能力不足等缺點亦需加以留意。有關東歐毛衣市場,業者可以從三方面來了解其特性:1.品位方面:一般而言,東歐消費者對衣著的品位的需求與西歐國家消費者相似。2.價格方面:英法等進口貨在東歐價格甚高,中級品也很貴,低級品則較為低廉。3.進口渠道方面:可分國營進出口公司及民營企業,兩者各有優缺點。外國業者可采取幾種方式,其一為合資方式自行建立銷售渠道;其二是找新成立有潛力的當地私營企業,雙方簽訂代理合約共同拓銷。最后,就開發交易機會而言,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參加當地舉辦的有規模的商展,可立即接觸商機,再就是參加訪問團,可直接與當地理想的合作對象面對面洽談,至于如何拓銷東歐國家市場,因情況不同,故拓銷方式亦有區別。此外,在東歐市場拓銷方面,產品以100%亞克力(丙烯)紗毛衣市場需求最大,因其價格較低。合10%以上羊毛的毛衣,如設計不亞于西歐產品,則售價可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