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國際收支不斷惡化、外匯不足。
在實施進口替代貿易戰略時,各國普遍過高地評價本國貨幣的匯率,這樣就使得產業部門積極擴大進口,而不太愿意出口。不僅如此,人為地過高評價本國的貨幣使得初級產品部門與工業制成品的交易條件進一步惡化,從而阻礙初級產品行業的良性發展,進而帶來出口潛力的低下。工業部門的進口偏向和傳統出口部門潛在力的低下,使得實施進口替代的發展中國家普遍地存在著國際收入不斷惡化、外匯收入不足的現象。
第二,實施進口替代的產業由于受國內市場制約,往往難以充分享受規模經濟效果。
發展中國家大部分人口在農村,人均收入水平低,城鄉之間、地域之間的收入水平差距較大,因此國內市場規模本身比較小。在國內市場尚未飽和時,通過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可以較快地擴大規模。但由于國內市場本來就很小,國內市場的需要將很快達到飽和狀態,這樣進口替代的機會就將會枯竭,以后的增長將取決于國內需要和經濟成長率的大小。由于難以充分享受規模的經濟效果,進口替代產業的發展往往停留在進口替代水平上,很難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出口產業。
第三,產業結構急劇地向勞動節約、資本集中型過渡,從而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
對工業的高度保護和補貼實際上是在鼓勵使用資本、限制使用勞動,從而產生了資本替代勞動,導致國內產業吸收過量的資本而吸收少量的勞動。這種政策導向的結果很快耗盡了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同時出現就業嚴重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