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業需要安全地u201c走出去u201d我在國內外經貿主管部門和駐外工作多年,一個深刻體會是:我們的企業和商人u201c走出去u201d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基本上是根據一個信息或經人介紹一腳踏出國門,沒有國情,沒有法律,干起來再說,碰了頭再找政府。而在發展中國家,出問題時找得更多的是當地關系,拿錢消災,助長腐敗。
而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有另外一條路可走,那就是依靠權威的跨國咨詢機構,從項目前期可研,到項目運營中的法律支持,以及政策引導和協調都獲得保障。企業只需要決策、有資金、派出核心管理人員就可以輕松、安全地在境外做項目。歐美在這條路上已經走了幾十年了。比如,中國改革開放之初,麥肯錫等跨國管理咨詢公司是跟著本國企業來到中國的,最早他們是為本國企業服務,后來又開始為中國的企業服務,為中國企業注入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發展理念。而我國在這條路上還極為單薄。
這就是我成立華和國際的原因,我是想把它當事業來做,希望我們的企業能夠有意識、有準備、安全地u201c走出去u201d開展貿易和投資活動。我驚喜地看到,前商務部官員王文明先生辛勤耕耘u201c中非投資網u201d十年,在非洲市場打下一片天地。而我要做的,主要是原蘇聯國家,以及u201c大中亞u201d市場。我們約定,要盡快實現互補與聯合。
希望更多的企業能夠走到這條軌道上來,除了安全之外,還能加強自律、協調與聯合,增強我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樹立中國企業的良好形象。倘若此,善莫大焉!
(二)政府需要民間助手首先我國在u201c走出去u201d的問題上,一直是政府直接對企業,但政府終歸只能指個方向,或扶上馬,剩下的路還得自己走,咨詢機構則不僅可扶上馬,還可送全程。我很高興,有領導在呼吁培育支持u201c走出去u201d的中介機構。這說明問題得到認識。
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外經貿政策也是需要參謀的。尤其是地、縣級政府,發展外經貿的內外部條件都受到很大限制,需要具有全局、國際視野的咨詢機構協助其開展外經貿發展的規劃工作。所以我們的咨詢機構可以幫政府做課題、推動重大項目的實施、做外經貿發展的策劃。
(三)中外企業合作需要堅固的u201c橋u201d我們經常會把u201c企業間缺乏相互了解u201d作為雙邊經貿合作的一個主要問題,雖然我國在研討洽談、商務考察、參展辦展等貿易與投資促進活動方面已很活躍,但還是遠遠不夠的,而且很多活動流于形式。這也是華和國際的使命,要深入研究雙方企業的需求,做充分的前期準備,使雙方企業有足夠的了解,開展務實有效的合作。這個u201c橋u201d要搭得足夠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