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經濟學是隨著跨國公司的發展于本世紀60年代以后逐步形成的。但是,一個國家的企業到另一個國家去投資。生產和進行銷售的經營活動可以追溯到17世紀末18世紀初。那時資本主義為了資本原始積累,采取了野蠻的殖民掠奪政策,于是在海外出現了不少享有商業獨占權的特許貿易公司。如英國的u201c東印度公司u201d、u201c樸茨茅斯公司u201d,法國和荷蘭的u201c西印度公司u201d等。這是最早的跨國公司的雛形。這類公司的特點,一是賦有殖民地侵略的政治使命,二是經營目的在于開發國外自然資源,以滿足其工業生產和市場的需要,三是投資行業大多數是農業和礦產業。如印度,斯里蘭卡的茶園,古巴的糖業,東南亞國家的橡膠園等。20世紀以后,隨著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真正具有現代跨國公司性質的工業企業相繼出現。如美國的勝家縫紉機公司、英荷合股的龍尼利弗公司,英荷皇家殼牌石油公司、德國的西門子公司等。這類公司的特點,一是國外自然資源開發和經濟作物的生產仍然占極大的比重。同時增加了制造業的對外投資。二是跨國公司的性質開始發生變化。即從具有殖民地侵略的u201c政治使命u201d,逐漸轉為以企業本身利益為其經營目的。從60年代以后,世界各國跨國公司發展的數量和經營活動的規模不斷擴大。據1983年統計,世界各國有跨國公司近2萬家,它們在國外擁有的子公司達10萬家左右。其中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的海外生產量達9090億美元。占其出口量的2.6倍。同時現代跨國公司經營范圍已經開始跳出原有的國際商品貿易領域,把自己的經營重點轉向國際投資、技術授權、商品貿易、金融保險與運輸等綜合性的跨國經營業務。由于跨國公司經營活動的迅速發展和擴大,1975年,日本學者山崎清等合著:《多國籍企業的經濟學》1979年美國學者胡德和揚合著出版《多國企業經濟學》1983年,日本學者龜田正義發表《多國籍企業論》。這些著作對跨國公司及其企業經濟特點、經營管理方式和經營優勢都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和分析。我國學者也十分重視跨國公司經濟的研究。1980年,在北京曾舉辦跨國公司問題的講習班。目前,南開大學開設了u201c跨國公司u201d課程,講授跨國公司經濟問題。1989年,《國際貿易》雜志開設了u201c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講座u201d。所有這些活動表明了跨國公司經濟學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