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工廠殺入國內市場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培養有潛力的服裝品牌,或聯系有實力的國內品牌,為他們加工產品;第二種是做自己的服裝品牌,直接面向消費者。這兩種方式也是尋求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平衡,主要還是為了長期利益。
第一種方式為國內品牌做代工。當然對于工廠來說,國內有潛力的服裝品牌和有實力的服裝品牌的產品訂量可能遠遠不如外單的訂量。某背包廠的廠長說國內某著名背包的全國銷量只是他半個月的生產量(此背包廠主要做出口)。但是,未來國內市場蓬勃發展的時候,工廠就會與品牌商共同成長,國外訂單減少,希望能從國內補上。同時,如果工廠要做自己的品牌,國內代工品牌的特色,可以作為自己的借鑒。工廠此時的心態是:提著昨日種種千辛萬苦,向明天換一些美滿和幸福。
第二種方式做自己的品牌是為了長期利益。新品牌,意味著消費者不是很認同,渠道不成熟,銷售能力有限。品牌的設計、庫存、廣告、營銷、渠道、銷售、售后都要工廠自己負責,賣不出去也要自己擔著。所以做品牌商沒有接單生產來的痛快。但是如果品牌培養好了,工廠就不用受制于品牌商,并能形成穩定的收入,所以做品牌是賺未來的錢。
品牌需要先把錢砸到市場里去,過幾年才能見到收益,而且這收益有多少也根本沒個準數。奧索卡為戶外市場砸了四、五年,才能有今天的成績,如果沒有這些投入結果會怎樣?,廠品牌必須做好思想準備,忍受市場的寒冬。
工廠做自己的品牌可能還有幾個原因:
1、不想被下游企業(品牌商)卡脖子;
2、看到自己代工的品牌很成功,于是自己不滿足于做工廠,想做品牌商,渴望偉大;
3、不滿足于只賺加工費,想通過品牌運作獲取更多的利潤;
4、國內市場未來很樂觀,現在的國內品牌實力不高,存在著工廠作為品牌商殺入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