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
n由于消費地課稅原則符合效率與公平原則,因此,在消費地課稅原則下派生出的出口商品退稅做法已成為國際社會通行的慣例。
n二、稅負轉嫁理論
n稅負轉嫁理論是稅收理論學說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國當代經濟理論界對間接稅的轉嫁問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絕對轉嫁論,另一種是相對轉嫁論。建立在u201c絕對轉嫁論u201d基礎上的觀點,認為間接稅屬于轉嫁稅,實際稅負的承受者是消費者。一個國家的間接稅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本國的消費政策和產業政策,在國際貿易中,這些政策不應該隨著貨物的出口強加給其他國家。如果對出口貨物所含的間接稅不予退還,就會把稅負轉嫁給其他國家的消費者。因此,免除本國具體政策對出口貨物的特定影響,成為各國實行出口貨物退稅制度的重要理由,它是市場經濟環境中實現公平競爭的有效保障。
n建立在u201c相對轉嫁論u201d基礎上的觀點是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出發,認為商品課稅轉嫁或不轉嫁以及轉嫁的程度,要看商品的價格和價值的背離與不背離及背離的程度。如果含稅價格與價值(可以用生產價格衡量)相符,只是表明商品稅的價值部分是勞動者對國家的直接貢獻,體現的是等價交換,消費者并沒有額外的稅收負擔,不存在稅負的轉嫁問題;如果含稅價格高于價值,才發生了稅負轉嫁。對于出口貨物來說,是否給予退還及退還多少間接稅,取決于稅負轉嫁的程度。在商品課稅未發生全部轉嫁的情況下,出口即使不退稅,進口國也未承擔全部出口國已征的間接稅。權衡出口退稅的利弊,主要是看一國稅收體系中商品稅所占的比重,在商品稅不占稅收主體地位的國家,出口退稅利大于弊,反之,則弊大于利。綜合考慮以上理論觀點,就我國出口產品及國內稅的情況來看,采用出口退稅制度其積極意義屬于主要方面。
n1.1.4 微觀經濟視角下的出口退稅
n一國政府對企業出口產品實行退稅,降低了出口產品的成本,從而改變了該企業產品生產規模和結構。
n一、出口退稅對企業生產規模的影響
n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出口產品的終極目標。經濟學原理表明,出口企業利潤最大化的條件是出口產品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如果邊際收益小于邊際成本,出口企業將達不到利益最大化,出口企業可能不再生產產品。通俗地說就是:企業每增加生產一個出口產品的收益必須大于等于這個產品的成本,企業才能實現利潤,當單個產品的收益下降到等于產品成本時,企業利潤達到最大化,因為再生產產品的負收益將沖減企業已有的收益。對出口產品實行退稅,降低了出口產品的成本,拉大了企業原來的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的距離,因此,理性企業將會生產更多的產品,以獲取更多的利潤,隨著出口產品的供給增加,價格就會下降,也就是單位產品的邊際收益將下降,最終下降到與邊際成本持平,達到利潤最大化。企業主觀上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行為在客觀上促進了出口產品的生產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