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導論
n1.1 問題的提出
n1.2 研究方法
n1.3 研究框架
n2 國內外研究綜述
n2.1 引言
n2.2 早期的研究:分立與折衷
n2.3 新貿易理論:跨國公司被納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
n2.3.1 垂直跨國公司與要素比例
n2.3.2 水平跨國公司與市場進入
n2.3.3 統一的知識-資本模型
n2.4 企業的效率邊界: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的最新進展
n2.4.1 基于交易成本思路的產業均衡理論
n2.4.2 基于產權思路的跨國交易理論
n2.4.3 基于不完全信息條件的企業相遇理論
n2.4.4 國內研究的最新進展
n2.5 經驗研究
n2.5.1 測度方法
n2.5.2 就業、工資效應
n2.5.3 生產率效應
n2.5.4 技術擴散效應
n2.6 小結
n3 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與當代國際生產組織變革概述
n3.1 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
n3.2 國際生產組織:全球經濟一體化環境的新產物
n3.2.1 概念與內涵界定
n3.2.2 與其他相關范疇的比較
n3.2.3 驅動力量及主要特征
n3.2.4 國際生產組織形成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n3.3 世界汽車工業生產組織嬗變:從福特制、豐田制到溫特制
n3.4 小結
n4 國際生產組織興起的基礎和決定因素
n4.1 技術進步、迂回生產與垂直非一體化
n4.1.1 技術進步與迂回生產
n4.1.2 模塊化生產與垂直非一體化
n4.2 生產可分性與工序最低成本曲線
n4.2.1 生產可分性與價值鏈切割
n4.2.2 工序最低成本曲線與外包發生條件
n4.3 要素稟賦、規模經濟與比較優勢
n4.3.1 要素稟賦與靜態比較優勢
n4.3.2 規模經濟與動態比較優勢
n4.4 交易成本、交易效率與制度安排
n4.4.1 交易成本、交易盈余與交易效率
n4.4.2 交易效率、制度安排與政府作用
n4.5 小結
n5 企業間分工、交易成本與生產組織方式選擇
n5.1 封閉經濟:企業間分工、生產成本與組織方式選擇
n5.2 永康五金機械專業化產業區案例研究
n5.2.1 永康五金機械專業化產業區的發展概況
n5.2.2 永康五金機械專業化產業區分工結構演進
n5.3 開放經濟:要素稟賦、交易成本與組織方式選擇
n5.3.1 完全契約與北方國內生產
n5.3.2 不完全契約與國際生產
n5.3.3 不同供應模式下的比較
n5.4 小結
n5.5 附錄
n6 企業縱向邊界與生產組織形式的選擇
n6.1 引言
n6.2 封閉經濟模型:企業縱向邊界的決定
n6.2.1 基礎模型和假設
n6.2.2 均衡條件
n6.3 產品周期動態模型
n6.4 開放經濟模型
n6.4.1 基礎模型和假設
n6.4.2 均衡條件
n6.4.3 開放經濟中的產品周期模型
n6.5 小結
n6.6 附錄
n7 企業跨國生產的空間組織與區位分布選擇
n7.1 引言
n7.2 對稱區域下異質性企業的區位選擇
n7.2.1 基本假設和對稱區域模型
n7.2.2 制造業部門
n7.2.3 對稱區域的空間均衡
n7.3 對稱區域下異質性企業的空間組織選擇
n7.3.1 跨區域一多工廠企業
n7.3.2 空間組織選擇
n7.4 不對稱結構下異質性企業的區位選擇和空間均衡
n7.4.1 生產區位轉移的演變
n7.4.2 長期均衡:企業空間組織的選擇和工廠的區域分布
n7.5 案例研究:外資汽車零部件企業到中國投資建廠的發展歷程
n7.5.1 外商投資與中國汽車產業概況
n7.5.2 外資汽車零部件企業在中國投資的演變歷程
n7.5.3 外資汽車零部件企業來華投資的特點與動因分析
n7.6 小結
n7.7 附錄
n8 中國融入國際生產組織的總體態勢及政策建議
n8.1 中國制造業的國際分工地位概況
n8.1.1 中國制造業出口的增長實績和結構變化
n8.1.2 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分析
n8.2 中國制造業參與國際生產的外貿和外資因素
n8.2.1 中國制造業的外貿和外資因素分析
n8.2.2 中國企業國際代工指數的測度
n8.2.3 中國出口企業u201c國際代工偏好u201d的制度動因
n8.2.4 出口企業國際代工的u201c市場隔層陷阱u201d
n8.2.5 政策建議
n8.3 小結
n8.4 附錄
n9 主要結論及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n參考文獻
n后記
n·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