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至1941年間,中華民國和德國之間的合作對20世紀中前期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中德合作使兩國結成聯盟,親密的合作關系使中國的工業建設和軍備迅速實現現代化,這在第二次中日戰爭之前尤甚。中華民國的創立雖然使中國從衰敗清王朝重新站起來,但國家一直在軍閥割據與列強環繞的環境下艱難地生存著。1928年,中國國民黨完成北伐雖在名義上統一了軍閥動蕩之中的中國,不過于同時期,日本對外擴張,主張對中國發動戰爭的鷹派勢力卻在該國政壇抬頭。有鑒于此,中國迫切需要實現軍備和國防工業現代化以獲得自衛生存的能力,而德國方面則需要原材料的穩定供應。這種關系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末期間,將中德兩國緊緊地維系在一起。雖然合作的蜜月期自1933年1月30日納粹當政開始到1937年7月7日中日戰爭爆發而結束,只持續了不到4年時間;而且真正意義上的工業改革也到1936年才開始,但中德合作仍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著深遠的影響。同樣,中德合作也大大提高了中國抵御日本的侵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