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將是中國加入WTO后獲取市場機會的一個新興領域,電子商務在改善市場環境的同時,自身也將獲得長足的發展。網絡世界越來越接近現實世界的格局,呈現出多語種化的趨勢。
當今世界上至少有150多個國家與Internet相聯,這些國家的用戶大都采用本國語言上網,出現了網絡用戶多語種化的趨勢。可以說Internet創造了多語種、跨文化全球經濟的新時代。根據統計[1],非英語母語的人口已經占據互聯網的主導:全球網民母語為英文的只占35.8%,約2.8億,非英語網民達6.8億,占全球網民總數64.2%。互聯網咨詢公司Global Reach2004年9月份的統計 (見圖1),非英語歐洲、亞洲語種網絡用戶的數量分別占全球網絡用戶總數的37.9%及33%,其中,歐洲的西班牙語、德語和法語,以及亞洲的漢語、日語和韓語的網絡用戶占有相當高的比例。
資料來源:根據Global Reach有關資料整理①
根據Global Reach的統計數據反映(見圖2),全球的網絡用戶數量已由1998年的1.5億急增至2005年的11億;而在這其中,非英語網絡用戶的比例逐年提高,1998年這個比例為40%,2000年為51%、并首次超過英語網絡用戶,到2005年已高達73%。全球網絡用戶數量的急劇增長,顯示互聯網正在迅速普及,國際電子商務的發展前景看好;而非英語網絡用戶的迅速增長,使得任何從事國際電子商務的企業都必須重視網絡用戶的這種非英語化、多語種化發展趨勢。
資料來源:根據Global Reach有關資料整理②
根據巴貝爾(Babel)對Internet上的3000萬個網址及3000名網上用戶的調查[2],網上各種語言的使用頻率從高至低依次為英語84%,德語4.5%,日語3.1%,法語1.8%。隨著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的迅速普及,英語用戶的比重逐年降低,而非英語用戶的比重則逐年提高。這意味著,語言也將成為制約企業開展國際電子商務的一個重要因素,特別是在B2C國際電子商務中,僅僅使用單一語種與那些非母語用戶進行網上營銷或交易,其有效性顯然是值得懷疑的。
互聯網上多語種網頁的分布情況,甚至于整個互聯網的生存與發展與使用相應語種的人口總數以及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且存在正比例關系,即人口越多、經濟越發達的國家所使用的語種,一般來說其在互聯網上分布的該語種的網頁數量與份額也會相對較多。
雖然Internet給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和個人提供了直接進行跨國貿易的最大機會,但是網上充斥的非母語信息給Internet成功地進行跨文化經濟貿易造成了障礙。因此,電子商務應用較成熟的國家或跨國公司為了擴張自己的經濟u201c版圖u201d,紛紛舉起多語種的u201c大旗u201d。針對這種多語種化的趨勢,那些自己建立網站從事國際電子商務的企業面臨著兩種選擇:一是單語種網站,一是多語種網站。單語種網站是主要適用于在公司開展電子商務初期、以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市場的一種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國際貿易只是一種u201c副產品u201d而已,而其拓展海外市場的有效性是極其有限的。因為即使是采用通用性高的英語作為網站語言,仍然會有許多非英語用戶因看不懂英文而無法網上購物,這一點對于那些從事B2C國際電子商務的公司而言尤為突出。例如,據IDC的統計[3],有85%的中國網絡用戶及84%的日本網絡用戶更喜歡用自己母語表達的網站內容。Aberdeen的調查報告指出[4],在美國電子商務消費中有66%將來源于美國以外,建立多語種的網站將會幫助美國公司以很低的成本擴展市場,那些沒有把網站全球化的公司正在u201c喪失掉大量的市場機會u201d。
而Forrester Research的一份研究報告則顯示[3],在非英語國家中,用戶在采用母語的網站上平均瀏覽的時間是其在采用英語網站上瀏覽時間的兩倍。更重要的是,非英語用戶在采用母語網站上購買商品的可能性要比采用英語的網站高出三倍。顯而易見,無論在哪個國家,網絡用戶的母語毫無疑問是最為有效的溝通語言。正因如此,許多企業都采用多語種網站進行國際電子商務,以適應這種多語種化趨勢。IDC的調查顯示[3],在從事電子商務的公司中,有12%的美國公司、50%的其它國家的公司計劃采用多語種網站。在這方面戴爾計算機公司是做得相當成功的一例,戴爾建立了近80個采用各個目標市場國母語的本土化網站(包括針對中國市場的中文網站。這種多語種網站的優點是,它既利用了網絡覆蓋全球、超越時空的優勢,又可以根據不同目標市場的語言、文化、法律體系等特性而實現網站的本土化,體現了現代市場營銷理論中的u201c市場細分u201d原則,最大限度地適應目標市場所在國的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