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起,跨國公司的地位和數量迅速增加。至1960年代,發達國家跨國公司達7000家以上,海外子公司超過27000家,對石油、汽車、醫藥、計算機、重化學工業等主要工業領域實現跨國壟斷。發展中國家尚在革命戰爭中,無暇顧及國際經濟局勢。
作為應用性研究,全球供應鏈研究工作以跨國公司的當前需要為導向,主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對于多國公司(multi-national company。MNC)在不同地區開展業務活動時,如何決策以實現最優?即多國公司決策問題。
對MNC優化問題,最早的討論限于在一國的不同地區,認為集中決策是最優選擇(Hishleifer,1956)。之后問題擴展到不同國家,同時將問題簡化為MNC應該采用集中決策模式還是分散決策模式(Horst,1971)。
隨后的20年中,學者們就該問題進行爭論。部分學者支持集中決策(Hishleifer,1956)。部分學者則支持分散決策(Marshak,1959)。
該爭論的最新進展提出MNC在戰略層面上應選擇總部集中決策,在戰術層面選擇總部集中決策和分部分散決策均可,在運作層面應選擇分部分散決策,該觀點得到了美國鋁業公司和汽車制造集團在案例上的支持(F.Villegas,J.Ouenniche,2008)。
1950~1970年是資本主義戰后的黃金發展時期。跨國公司在全球攫取生產要素,出于利潤最大化的要求,公司總部賦予分部一定決策權以提高績效,卻又不愿意分部掌握太多決策權力而失去控制。因而決策權分配成為一個兩難問題。這一難題又因為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物流科技的發展,發展中國家利益集團的不斷加入而變得更為復雜。
總結全球供應鏈的古典研究工作,是以多廠企業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企業決策模式,特別重視總部和分部之間的聯系。由于問題涉及跨國公司內部,相關研究工作多受到跨國公司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