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寧波人物”(ID:ningborenwu)
如果想認識更多人物,加我微信號:zhengyu0987,一起進入寧波人物俱樂部群!為了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可以點擊下方文字鏈接:
一個人從事貨代12年,到底會走多少彎路?人物身份:鄭小紅
人物需求:分享自己的故事
微信公眾號“寧波人物”(ID:ningborenwu)后臺回復:
070,即可獲得聯系方式
曲折求職路
97年衛校畢業,我十分安分的在老家衢州江山做護士。
4年間看透了體制內醫院的種種亂象,01年便決定離開那兒,吭哧吭哧坐著綠皮車只身來到深圳,投奔表姐。
失策!失策!失策!
剛到了深圳根本找不到正經的工作。我只能硬著頭皮先去賣手機,結果還被老板炒了魷魚。
畢竟我一個月里連半臺手機都沒賣出去(攤手)。那時,自己實在太(la)靦(bu)腆(xia)了(lian)。
我需要找下一份工作養活自己,在高速發展的深圳,不停地尋找自己的位置,不停地切換自己的身份,殘酷的現實狠狠地抽了我無數的嘴巴。
現在回想起來,當年護士做了這么久,被局限在一個溫室內,變得表達不行,交際不行,到哪兒人家也不會要你啊,除了做護士,還能干嘛?
直到04年我進入貨代公司做了sales一切才變得穩定起來。3年的貨代工作還算順利,業績還行,人也漸漸變得缺乏斗志。
周末閑著就和同事們出去逛街,購物,精神變得空虛無聊,雖然收入不錯,但骨子里的危機感總會讓我覺得現在的事業會隨時跌落谷底,自己變得一無所有。
07年6月我只身跑到上海闖蕩。
堅守的信念
3年的貨代生涯讓我明白這行門檻太低,競爭激烈,所以一到上海就尋覓新的機會。
沒學歷,沒背景讓找工作變得一如初到深圳的翻版。魔都這個連本科都不算什么的特大城市,我的中專學歷,恐怕只能去吃土。
接下來頭破血流的碰撞,石沉大海的簡歷,讓我不斷拷問自己:回去干老本行or繼續尋覓機會?
當然,結果你們也看到,我繼續做了貨代。而公司則是一家臺資企業。
很快,我就成長為Top sales,還是唯一的女性。這得意于我在社會上摸爬滾打遍體鱗傷之后,長期堅守的3個信念。
1、很強的目標感。
因為貨代行業的特性,電話拜訪是繞不過去的一項工作。
有些人可能打了10個電話卻被客戶頻頻拒絕而泄氣,有些人定了目標卻只完成一半,而得過且過,混著日子。
對我來說,定了100個電話目標,不管今天出了什么意外,就一定會去完成。
而且來自臺灣的主管每天都會確定當日目標,每天打多少電話,見多少客戶,從這么多電話里篩選出多少有效客戶。
老板每周一拿到報表,沒有達到的人就直接開罵,罵的你開始懷疑人生。
沒錯,嚴酷的環境,好強的性格,總能逼迫著自己在這條荊棘的道路上越走越順,越走越遠。
2、很深的專業基礎。
我一直認為如果對自己的產品都不了解就銷售給客戶,這和忽悠有什么區別?如果僅僅是報個價,我的價值又在哪里?
所以我總是帶著這份不安,時刻汲取更多的知識,夯實自己的地基,讓自己變得更專業,更踏實。
打個比方,我賣蘋果,不僅會告訴客人價格,還會告訴他們產地,土壤,色澤,培養環境等一系列的背景。而初級sales只會報價,別的都說不上來。
漸漸的客戶在我這里所有問題都能一站式解決,并不像其他sales需要他人輔助。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用戶體驗做得很好。3、勤奮。
都說在上海打拼,看到的是光鮮,看不到的是茍且。
作為擁有完善培訓體系的臺資企業,嚴格到每周都要考試,比如寧波到美國有多少班船,什么時候開,這船幾天到,都要背得出來。
所以頭兩年我變得很拼,逼迫自己去學很多東西,且極少會九點半前下班。
也就是07年到11年的4年時間里,我的能力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職位得到了晉升,收入也大幅增加。
同樣在這段時間,讓我明白了職人心態最重要的就是以此為命,以此為一生的眷顧,希望在很長的時間內,通過自己的努力,利用時間一點一點提高自己可以提高的東西,慢慢地成為業內的翹楚。轉戰寧波
11年底,我來到寧波創業,在這里開拓新的市場。
帶著之前的客戶資源和母公司給的訂單,我逐漸穩住了陣腳。
可是新公司最大的挑戰并不來自業務的拓展,而在于內部的管理。5年來跌跌撞撞,感慨頗多。例如13年我急于開拓新業務,想把公司做大做好,就去市場上尋找
所謂優秀的人才,結果事與愿違。
我還發現寧波本地人會偏安逸。在上海深圳,一個業務員做到每月10萬的利潤才會覺得ok。
而寧波sales,做著3萬的利潤拿著1萬5的月薪,就沒了動力。
于是,我進行了薪酬改革,達成目標才能獲得更高的收入,但大部分人都不敢去碰就選擇離開。
于是到了15年公司一下子從34人掉到了17人。
漸漸我發現,在外面學到的先進管理方式并不適用現有規模的創業公司,一切都顯得太早。
因為對于初創公司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建立各種像世界500強那樣的先進管理體系,而是創始團隊的文化。
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做事做人風格,極大的直接影響企業的其他人。
在最初階段,企業的業務脈絡、團隊氛圍、行事方式都帶有創始團隊思想的深刻烙印,而隨著初創企業迅速成長,人員迅速膨脹,這種烙印往往被淡化稀釋,產生種種問題。
因此,通往優秀甚至卓越企業的必經之路就始于傳承、豐富、創新這種企業文化。
如果內生性的企業文化淡化,哪怕再多的激勵方案,薪酬改革都無濟于事。
于是,我開始有目的的建立這種文化,梳理被絕大對數員工所認同的愿景和價值觀。
讓團隊重新有了強大的凝聚力,讓每個員工感受到工作的價值和意義,讓所有人都處在樂于工作、精力充沛的氛圍中。寫在最后
5年間,我走了太多太多的彎路,踩過水坑,付過學費。
我總認為成功時候總結的經驗是扭曲的,失敗的時候總結的教訓才是真實的。而我更愿意把自己曾經失敗的教訓分享出來。
所以在我建立的同行微信群里,每周四晚上都會進行經驗的分享。
甚至公司即將開通澳大利亞航線,我還把同行召集起來,將所有給澳大利亞出口的客戶資料發給他們,培訓此航線如何經營的專業知識。
在這個封閉和傳統的行業里,我希望通過自己的改變和分享感染到更多人,打破原先陳舊的思維。
我相信,花若盛開,蝴蝶自來。我沒想過做不尋常的事,只是因為最初的一個不服,才開始一段非凡的征程。沒錯,我是鄭小紅,我是寧波人物。寧波人物其他好文
這個90后寧波小伙如何改變中國快遞最后100米的格局?
他拯救155條人命讓飛機迫降成功,卻面臨英雄到罪人的審判,結果...
她曾是寧波上市公司全球買手,如今要顛覆所有人對服裝定制的舊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