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記者從一些對RCEP高度關注且受影響較大的進出口企業了解到,企業正在想方設法吃透政策、用好規則,同時,一些研究和頂層設計已在進行。
進口企業忙著算省下的稅RCEP由東盟十國發起,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共同參加。由于此前中國-東盟、中澳、中新(西蘭)、中韓等都已有雙邊自貿協定,許多降稅也已降到位,唯獨中日之間沒有特別的雙邊自貿協定。因此,RCEP落地對于中日貿易影響較大。上海海關關稅處原產地管理科科長張正告訴記者,此前,日本曾給予中國普惠制待遇,部分中國商品出口至日本的關稅相對優惠,但2019年普惠制待遇“畢業”后,中日貿易適用最惠國稅率。“因此,RCEP實施后,降稅變化明顯的當屬日本,部分水產品、紡織服裝、化工品等承諾立刻降為零關稅,還有許多商品承諾10年降為零關稅,這對于中國進口企業而言是利好。”
張正介紹,上汽大眾每年要從日本進口變速箱控制器、車輛零配件及模具等,其中變速箱控制器的關稅在RCEP實施第一年會從7%降為6.6%,僅此一項,就為企業每年節省數十萬元人民幣的稅款。隨著關稅按承諾逐年下降,給進口企業帶來的持續性實惠將更為明顯。
出口企業考慮拓展新市場上海進口企業忙著算省下的稅,而出口企業則在考慮拓展新市場。某紡織公司過去對日出口較少,主要顧慮在于高關稅。公司國際事務處經理趙文介紹,以前因為日本高關稅,導致公司的產品質量雖好卻無價格競爭力。但RCEP敲定后,公司決定挑戰一下日本市場。以公司的優勢化工產品滌綸短纖為例,RCEP實施首年,滌綸短纖出口日本的關稅下降0.6個百分點,到第10年關稅歸零。“這種情況下,我們有底氣把自己的好產品拿到日本市場上去,與同在日本市場的韓國、印尼出口商以及日本本土企業一爭高下。”趙文也透露,希望通過出口海外市場,同時擺脫或緩解國內同類企業競爭加劇的態勢。
不過,RCEP這個“大籃子”里,也并非全是利好,海關方面提醒,企業需要多做比較,選擇適合自己的貿易協定。張正舉例,在RCEP之前,根據中國與新西蘭的自貿協定,中國企業進口新西蘭乳制品,可向海關申請“特殊保障措施”。這項措施每年設定額度,企業先到先得,申請到額度后,乳制品進口即享零關稅。超出額度之外,需按規定稅率征稅。但RCEP恰恰將乳制品排除在外。如果中國企業在RCEP框架下自新西蘭進口乳制品,仍需繳納10%的進口關稅。由于此前區域內既有的各類自貿協定仍同時存在,中國企業自新西蘭進口乳制品,選擇用老辦法,其實更合算。
國內企業還須想深一步RCEP落地,其更深層次效應的顯現需要時間,國內企業也必須想深一步、盡早謀劃對策。浦東海關綜合業務一處原產地管理科科長褚惠虹舉例,中國總部落戶上海的德國某化工巨頭,其化工產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為東盟、韓國等RCEP成員國與地區。這家跨國公司現已在醞釀調整公司頂層設計,考慮如何在RCEP成員國區域內進一步優化布局。
褚惠虹分析,原本,這家公司的中國工廠出口到東盟的大部分化工品享受零關稅,但也有小部分被認定并不符合東盟的原產地規則,享受不到關稅優惠。不過,RCEP框架內有一條“化學反應規則”,通過某特定化學反應制備,就可獲得原產資格。RCEP還有一條“協定區域使用累積原則”,允許在確定貨物是否適用RCEP關稅優惠時,將來自RCEP任何締約國的原產成分都考慮在內,實行原產成分累積規則。“這些被重新界定的規則,很有可能增加或削弱區域內某地的原產地優勢,從而引發新一輪投資貿易布局調整。”褚惠虹說。
幾多歡喜,也幾多挑戰。RCEP締約國區域內,各種多邊、雙邊的新舊自貿協定很多,中國進出口企業一方面需要擇優適用優惠貿易協定,選取對自己最有利的政策,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最新的貿易協定就是最優惠的”;另一方面,我國擴大對日本等國高端制造產品的進口,也是對國內企業產業能級的一種倒逼。與此同時,我國的優勢制造產品在抓住機遇大舉出海時,必然會面對更多國際對手的同臺競爭。未來RCEP區域內,產業鏈、供應鏈集聚效應的特點將被放大,這些機遇和挑戰,都需要我國企業加緊修煉內功,實現自身與區域內各國的產能鏈接與升級。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