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已擴散至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并出現迅速蔓延和爆表態勢。據統計,截至北京時間4月2日13時,確診病例累計接近86萬例。由于國內目前已經形成完善的化工產業配套,不少化工大宗基礎原料,國內生產在全球產業鏈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在海外疫情持續發酵的背景下,出口需求的下滑或對不少化工產品影響較大。
01 疫情蔓延進行時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已擴散至近200 個國家和地區,并出現迅速蔓延和爆表態勢。據統計,截至北京時間4月2日13時,確診病例累計接近86萬例。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數據,全球超80%的國家和地區都面臨病毒對國民生命健康、經濟、社會帶來的威脅,截至北京時間4月2日,疫情已擴散至200個國家和地區。目前,美國、意大利、西班牙成為重災區。美國疫情逐漸擴大,已取代歐洲成為疫情新“震中”,非洲部分貧困地區和中東一些國家面臨的挑戰則更為嚴峻。此外,進入秋冬季的南半球國家疫情也在擴散。正可謂:疫情,上半場中國打,下半場海外各國打。
現在,全球范圍內一片恐慌,已有100 多個國家對人員、航班、列車、船舶實施了管制,數十個國家或地區關閉全部或部分口岸,或大力加強口岸檢疫,部分國家更是全國“封國、封城”。
02 化工外貿出口企業日子過得怎么樣?
來自中國石油和化工聯合會工作通訊的綜合信息顯示:今年2 月份以來,許多化工企業復工復產比較艱難,往往給客戶無貨可發。然而,到了3月份國外疫情的突然爆發,國外客戶停產了,部分訂單或被取消,或是企業有貨發不出。進入下旬企業出口退單開始增加,出現了企業產品大量積壓,貨款收不到,流動資金嚴重占用的危機。
海外疫情蔓延最先影響到的是物流行業,伴隨著世界大部分國家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國際物流出現“腸梗阻”,出貨量急劇減少、大部分國際物流網絡陷入不暢困境。然后是貿易伙伴國家處于半停工狀態,導致貨到目的港后,清關、轉運的效率大大降低,甚至幾個貿易伙伴已經關門歇業,有的居然失聯了。疫情以前是沒法按時供貨,現在是能供貨了但對方又不收。疫情的蔓延使企業受到沉重打擊,一方面是貨物無法按訂單日期交付,貨款無法回籠;另一方面是不少國外經銷商取消訂單,可能貨款會被拒付,風險加劇。
事實上,不僅中小化工企業出口受到疫情影響,就連大型企業也受到影響。許多企業開始轉做疫情不嚴重的國家,比如俄羅斯和東南亞。但能夠轉的,畢竟少數。
03 疫情對我國化工出口的行業影響有多大?
從總量看,影響巨大。這是因為我國是化工進出口最大的國家已經連續多年。2019年化工類產品的出口貿易額達到2269.5億美元。相當于我國2019年規上企業銷售收入總額的1/10以上。在前十大出口國中,均有疫情發生。2019年中國向這十大出口國的出口額達到1131億美元,接近總出口額的一半。而向美國、印度和韓國的出口額為501億美元,又占了總出口額的1/4。前十大出口國家(地區)表從規模看,有機化學品以及石油、石油產品及有關原料兩個分類的出口金額規模最大。從具體產品看,2019年出口占比超過30%的產品主要包括橡膠助劑、鈦白粉、聚氨酯、染料、磷化工、肥料等。2019年我國出口成品油為5537.6萬噸,為同期的120.2%;無機化學品出口貿易額為167.2億美元,為同期的84.1%;液體燒堿出口量為56.1萬噸,為同期的65.9%;固體燒堿出口量為58.6萬噸,為同期的94.2%;純堿出口量為143.5萬噸,為同期的104.1%;有機化學品出口量為1636.3萬噸,為同期的104.8%,出口貿易額為473.5億美元,為同期的95.4%;氮肥出口量為1383.0萬噸,為同期的111.7%,出口貿易額為25.5億美元,為同期的134.0%;磷肥出口量為181.8萬噸,為同期的100.8%,出口貿易額為4.8億美元,為同期的105.7%;復合肥出口量為1141.5萬噸,為同期的96.8%,出口貿易額為39.8億美元,為同期的86.3%;農藥出口量為146.8萬噸,為同期的98.5%,出口貿易額為48.6億美元,為同期的92.9%;合成纖維聚合物出口量為387.3萬噸,為同期的108.3%,出口額為47.2億美元,為同期的93.0%;橡膠制品出口量為1021.1萬噸,為同期的102.3%,出口額為482.5億美元,為同期的100.3%。
從出口功能來看,出口是消化國內部分化工產品產能的重要方面,但也不排除某些外需占比高的產品與公司,受到的影響不大,比如農藥,國內作為全球農藥行業的“代工廠”,絕大部分產品用于出口,但在全產業鏈需求走弱的背景下,農化產品的需求或顯示出一定的剛性。
上述多數產品在國內基本屬于過剩產品,部分產品外向出口已經在各子行業成為主導產品,一旦出口受阻,不僅僅是出口企業本身受阻,這些企業一定會把市場轉向國內,還會在國內向下和向上傳導,導致國內化工及下游全產業受到影響。例如,某些化工產品的直接下游雖處國內,比如滌綸等化纖產品,但紡織業景氣度與全球經濟密切相關,進而也會傳導至產業鏈上游。
04 我國化工出口企業出口在哪?
前一個時期,在中國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后,業內因感受到了初春,然后海外國家的疫情的迅速蔓延,已經讓人很難看到拐點,但共識是:短期內不會結束,少則半年,多則一年到兩年。而疫苗及治療藥物需要至少一年時間研發出來,疫情控制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化工行業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就出現堵點和卡點,反過來影響國內外貿企業的生存。因此,出口企業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首先,要對現有訂單妥善處理。一是外貿企業應與供應商和物流企業等確定發貨時間及貨運運營情況,排查供應鏈及物流風險。二是,盡快梳理訂單,對于可能會遲延履行的訂單,應當與海外客戶積極溝通,說明相關情況,爭取通過書面形式(郵件、補充協議、重簽合同等)延長交貨期;三是,對于受疫情影響確定無法履約的訂單,建議及時與客戶協商一致解除合同,必要時取得相關機構出具的不可抗力事實性證明,降低后期被買家索賠的風險。
此外,有專家建議,訂單取消,要注意評估即期取消及延期取消兩種風險。即期取消主要涉季節性訂單及存貨模式訂單,因無法實現存倉銷售而臨時性砍單。延期取消主要指受產能復工飽和度影響,四月底前仍無法完成季節性的大貨訂單,面臨滯后的訂單取消風險,特別是原春季發貨旺季企業。交期延誤風險,要警惕買方因交期延后,回溯后期本由下游銷售不暢所導致的風險,轉嫁致使推諉不愉快發生。企業還可以尋求金融支持,因國外疫情時長未知,新增授信審批需一定時日,為有效補充可能現金流缺口,建議及早對接銀行臨時性政策資源,儲藏部分非必需的授信資源,以備后患。
其次,要研究和跟進國家政策。近期,國家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委發出警示,企業需應對海外訂單積壓及延期、物流不暢成本陡升、供應鏈不通暢等系列問題,最終可能導致收匯風險。
據悉,在3 月中旬,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外貿司司長李興乾表示,針對外貿企業面臨的取消訂單、拒收拒付風險,急需加大出口信用保險的支持。
最后,要做好短期和長期沒訂單的最壞打算。一家化工廠負責人表示,國外訂單取消減少,而“廣交會”也已經延期,我們要做好未來5~10 個月沒訂單的心里準備,做好最壞的打算,一切為活下去做準備。
圖片來源:中國石油和化工大數據 數據來源:中國石油和化工大數據信息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