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上周發布報告稱,集裝箱船運費用持續快速走高,將在2022年推動全球物價額外上漲1.5個百分點,這反過來會威脅世界經濟的進一步復蘇。
近一年半以來,疫情沖擊了供應鏈及貿易渠道,令遠洋集裝箱運費持續暴漲,全球主要航線運價至少上漲了7倍。比如,衡量中國至歐洲航線運價的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在2020年6月時僅為每標準箱不足1000美元,到了2020年底即漲至4000美元,而到2021年7月更是達到了7395美元的天價。
原因在于,自2020年中期以來,全球貨物需求隨著經濟從封鎖中逐步恢復而快速反彈,但海運運能不足狀況卻始終難以緩解。由于各國仍對跨境人員往來加以限制,加之疫情沖擊了就業意愿,國際貿易活動正面臨著人荒、船荒、集裝箱荒,疊加碼頭裝卸效率低下的運輸產業鏈半癱瘓格局,運價因此持續飛漲。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就此指出,如果集裝箱海運費用繼續上升,全球進口物價將因此上漲11%,并帶動整體物價在2023年到來前上漲1.5%。一些依賴物資進口生存的小國在此過程中可能會成為最大的受害者,其物價因此可能額外上漲7.5%之多。
對此,UNCTAD總干事長Rebeca Grynspan指出,運價的暴漲將對全球貿易帶來巨大負面影響,并拖累社會經濟復蘇,發展中經濟體更將深受其害。在海運活動恢復正常前,世界經濟面臨的困擾將會揮之不去。
圖片來源網絡在各商品類別中,電子產品、家具和服裝的到岸價受運價影響最大。受供應鏈紊亂沖擊,其價格至少已上漲10%。UNCTAD報告強調,由于集裝箱運輸占了全球海運總運能的17%,運價暴漲的影響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除了運價昂貴之外,由于港口裝卸能力不足導致的航線阻塞也是個大麻煩。今年10月,有600多艘集裝箱船被堵塞在全球主要港口外等待裝卸,比往年多了一倍。這一狀況預計在2022年2月之前都不會明顯好轉。于是,一些企業甚至被迫改用空運來運送小件商品,雖然運費支出因此進一步增加,但至少不會有交貨延誤這個惱人問題。
圖片來源網絡UNCTAD總干事長指出,要讓海運市場恢復到疫情爆發前的正常環境,各主要經濟體就需要在多個領域付出努力。一方面,增加基建投資、擴建港口設施勢在必行,另一方面,使用數字化技術提升運輸效率,并為貿易提供便利,也是一大突破口。
為此,聯合國的這一常設機構敦促各國在航運及貿易軟硬件領域增加投入,從而減少內耗,提升運輸效率。同時,各國政府也被要求密切監視航運市場,以確保能有公平、透明和充分競爭性的商業環境。同時,聯合國方面還建議,海運供應鏈的各利益攸關方之間應進行數據共享,并強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