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總體來說,阿里總體業務保持了高速增長,一方面是傳統業務的較快增長,同時受益于阿里對優質資產的外延并購;傳統的電商業務為公司貢獻了絕大部分的利潤,其他部分比如菜鳥、盒馬、阿里云、數娛等在營收上給公司帶來了增長,但由于整體仍處于虧損狀態,給公司整體利潤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除開核心電商業務,各項業務板塊均還在布局階段,市場解讀或許更看重其收入增長而非當下的盈利能力,我們來梳理一下阿里這個龐然大物的業務結構,或許更有助于大家對這家國內互聯網巨頭的判斷。
- 歷程
1999年9月,馬云先生聯合其余17位創始人在杭州成立阿里巴巴,先后上線
http://alibaba.com(外貿)和
http://1688.com(內貿)網站。以“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為愿景,定位“網上義烏集市”,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發布+網上推廣”服務,阿里線上商業帝國拉開序幕。
經過19年的發展,阿里至今已經成為總市值超4500億美元,擁有電商、云計算、數字娛樂等多項業務的互聯網超級巨頭。
阿里巴巴集團業務和關聯公司的業務包括:淘寶網、天貓、聚劃算、全球速賣通、阿里巴巴國際交易市場、1688、阿里媽媽、阿里云、螞蟻金服、菜鳥網絡等。業務和民眾生活深度融合,具有極強的影響力,互聯網帝國已成。
2.業務:阿里巴巴目前的業務主要分為四大類:
1.核心電商業務:該業務包括了阿里集團的全部電商相關業務,涵蓋子公司包括淘寶、天貓、阿里媽媽、AliExpress、菜鳥物流等,根據2017年財報,在公司營收占比中占據85%的份額。
2.云計算業務:該業務主要是阿里云計算相關的業務,阿里云凝聚了阿里在云計算、大數據、AI方面的技術結晶,并對外輸出賦能,是阿里近兩年增速最快的業務之一。
3.數字媒體和娛樂業務:該業務主要包括了優酷土豆、阿里音樂、阿里體育等子公司,是阿里針對國內數字經濟消費升級趨勢的重要布局;
4.創新項目及技術發展:該項目包括了高德地圖、阿里釘釘、YUNOS等多個新技術創新子公司。.此外,阿里集團已經同意收購螞蟻金服33%的股份,在2018年4月宣布全資收購餓了么,阿里帝國的版圖得到進一步擴張。
2018財年各業務收入占比:
核心電商業務阿里的核心電商業務分為 B2B、B2C 和 C2C 及菜鳥物流四大板塊。其中 B2B 業務由針對國內批發業務的阿里巴巴(
http://1688.com)和國際批發的
http://alibaba.com 組成。 B2C 業務主要由國內零售龍頭天貓商城以及天貓商城的兩個子品牌天貓超市和天貓國際組成,在國際 B2C 業務上由 AliExpress 來承擔。C2C 業務有消費者耳熟能詳的淘寶網和針對二手于交易的閑魚平臺和促銷平臺聚劃算。
在所有電商業務之下,阿里于 2013 年成立菜鳥物流,用來支撐電商業務的高速發展,并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
阿里核心電商業務收入的持續增長,一方面來自GMV規模增長,另一方面來自品牌化、移動化、內容化趨勢帶來的貨幣化率提升。從淘品牌到線下品牌到國際品牌,從實物商品到虛擬商品到體驗服務商品,阿里廣告主整體的付費能力和付費意愿不斷升級,帶動廣告位價值的提升。
阿里零售市場的
主要盈利模式就是廣告和傭金:
目前關鍵詞搜索競價廣告是阿里當前最為主要的廣告收入來源,千人千面下的精準化廣告投放帶來轉化率的提升。而搜索之外,阿里平臺越來越多地承載品牌形象展示和推廣功能,從直通車到智鉆,從淘寶客到品銷寶,阿里不斷開發營銷工具引導從單品到店鋪&品牌的廣告主推廣需求。
如果定義每一個用戶的每一個時間段是獨立廣告位(用戶在不同時間面對的屏幕不同),因此用戶數和用戶時長是互聯網巨頭最根本的競爭焦點。
隨著移動化、內容化趨勢的演進,阿里捍衛并拓展其用戶互聯網時長,而隨著“天合計劃”的執行,以及入股分眾傳媒,線上線下融合實現對用戶全方位的覆蓋以及廣告主全渠道的營銷投放。
國內電商之外,投資布局新零售、跨境電商,將阿里商業生態圈的覆蓋范圍由線上擴展到線下,從國內擴張到全球。
阿里倡導的新零售是技術驅動的全渠道運營范式,探索將更多消費場景和品類納入阿里數字化商業版圖。這既是阿里在電商流量紅利褪去、互聯網渠道變得越發擁擠后對新流量渠道的開拓,同時也是將自身商業生態向數倍于線上的線下商業擴張的必然選擇。
阿里目前新零售涉及大快消(盒馬&零售通)和大百貨(銀泰)兩大核心領域,探索技術驅動的數字化和全渠道運營是兩者共同目標。但受限于百貨領域復雜的供應鏈改造和“不控貨”的傳統經營邏輯,當前阿里在大百貨領域的新零售更多體現為聯合線下的品牌全場景營銷。而在大快消領域,以盒馬為代表的基于門店網絡打造的及時配送服務體系,則深刻改變著社區商品和服務商業邏輯。
依據財務披露,1Q18單季阿里新零售板塊貢獻收入約53億元,開始貢獻規模化收入,其中銀泰商業和盒馬是主要收入來源。
阿里的跨境電商,是將多年打造的線上商業生態推向全球化的過程,逐鹿全球電商化浪潮,享受孫正義提出的“時光機”紅利。相比亞馬遜在北美、西歐等發達國家的先發優勢,阿里在亞太、東歐等“一帶一路”國家也已建立領先地位,典型代表如阿里收購的東南亞電商平臺Lazada。以當地本土化平臺+阿里運營能力輸送,也越發成為阿里海外擴張的標準范式。
阿里在東南亞&東歐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占比
阿里電商業務所有的線上線下布局,都需要有底層強大物流體系的支撐,阿里在 2013 年成立菜鳥物流,發展至今,菜鳥物流已經成為承載貨品流轉的強大紐帶驅動上層商業模式的順利運轉。
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3 年 5 月 28 日,由阿里巴巴集團、銀泰集團聯合復星集團、富春控股、三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韻達)等共同組建,阿里在 2017 年增持菜鳥股份,成為控股股東。
整個菜鳥物流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天網、地網,天網指的是菜鳥網絡,菜鳥網絡能夠整合天貓、淘寶等電商的交易物流數據,地網指的是物流合作企業的倉儲及物流信息,通過將線上數據與線下倉儲配送數據深度結合,可以進行智能調度和配置,協調不同物流公司選擇合適的發貨路線和發貨方式。此外,阿里還通過建設菜鳥驛站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真正實現物流的高效運轉。
菜鳥網絡用技術驅動物流行業發展,采用統一倉配環節和大數據規劃分配,優化物流行業費用結構和配送時效提升行業效率,已經取得了驚人成就。以歷年天貓雙 11 為例,菜鳥網絡成立以來,通過智慧物流的提升,不僅單日物流訂單量從 1.52 億攀升到 8.12 億,而且配送 1 億個包裹的時間卻從 9 天下降到了 2.8 天,創造了世界物流業的奇跡。
2022 年前,阿里巴巴和菜鳥網絡還將投入 1000 億元升級全球智慧物流網絡,加快實現“全國 24 小時、全球 72 小時必達”。并且 通過菜鳥與合作伙伴的努力,全球智慧物流網絡已經覆蓋 224 個國家和地區,深入到了中國 2900 多個區縣,其中 1000 多個區縣的消費者可以體驗到當日達和次日達的極致配送。
截至1H18,菜鳥物流市場接入142個城市,3879個倉庫,總倉容面積5212萬平米。FY18,菜鳥體系快遞量已達206億件,占同期電商快遞件70%以上份額
國內云計算龍頭與亞馬遜AWS業務類似,阿里云同樣起源于自身前端生態擴張對后端技術架構的升級需求。2009年,由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架構師及阿里集團研發院院長王堅牽頭,原阿里軟件、阿里巴巴集團研發院以及B2B與淘寶的底層技術團隊共同組建,阿里云公司正式成立。
起步于 2009 年的阿里云,如今已發展為國內市場份額第一的云計算平臺,目前已經在全球18個地域開放45個可用區和200多個飛天數據中心,累計為超過200個國家、230萬以上企業客戶、開發者和政府機構提供服務。
目前阿里已經形成了公有云計算、數+平臺、ET 大腦、云安全、邊緣計算等在內的完整云計算產品體系。
依據Gartner及IDC數據,2017年全球云服務市場規模同比增長18.5%至2602億美元;國內云服務市場依然處于快速增長的導入期,17年行業規模同比增長30.5%至672億元。市場份額方面,全球來看亞馬遜AWS依然處于領先地位,17年市場份額高達52.3%。阿里云市場份額約4.7%,同比上升1.0pp,位居亞馬遜及微軟之后居于第三;國內市場阿里云優勢明顯,1H17市場份額高達47.6%,遙遙領先騰訊云(9.6%)、金山云(6.5%)等主要競爭對手。
阿里云在技術更迭和客戶需求的助推下,以彈性計算、數據存儲計算、云引擎、安全與監控為核心,產品和解決方案體系得到不斷豐富和擴展,覆蓋場景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延伸,在 2018 年第一季度,阿里云(Alibaba Cloud)推出了 316 款新產品和新功能,其中 60 多款專注于人工智能、數據管理和安全。近期,阿里又推出了 Link Edge,這是一款專有的邊緣計算軟件,用于開發物聯網應用程序制造業、房地產和機場、火車站等公共設施等行業。
截止到2018年6月,阿里云用戶逾230萬,其中付費用戶近半;至2017H1已覆蓋約1/3的中國五百強、2/3的中國獨角獸公司。
由于阿里云既提供開放式,標準化的公有云服務,也提供滿足特定客戶特殊需求和高度定制化的專有云服務,其客群不局限于個人和創業公司,還包括政府,大企業,以及科研機構等;阿里云已在能源、制造、醫療、金融及相關政企等核心領域建立標桿客戶。
比照巨頭的發展歷史,自亞馬遜2006 年推出專業云計算服務AWS,向企業提供IT 基礎設
施服務,從2015 年AWS 開始盈利,經營利潤率不斷提升并穩定在20%以上的水平。阿里
云于2009 年成立,目前調整后EBITA 率已經接近盈利,預期未來云收入的盈利指日可待,而利潤率也會在20%以上的水平。
阿里云的爆發是成長既是阿里前端龐大生態體系蓬勃發展的底層技術壁壘,更是阿里未來角逐全球云服務時代的底氣所在。FY18,阿里云服務收入同比增長101% 至133.9億元,自2Q15以來已連續12個季度保持三位數高速成長;且FY18,云計算業務EBITDA虧損率由FY17的7.1%進一步收窄至6%,已基本接近盈虧平衡能力。
大文娛業務隨著阿里大文娛完成整合,大文娛對集團的核心商業的正向作用正在逐漸擴散,由阿里影業、合一集團(優酷土豆)、阿里音樂、阿里體育、UC、阿里游戲、阿里文學、阿里數字娛樂事業部組成的文娛板塊一方面為核心商業平臺提供內容,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核心商業的流量入口。
雖然直接的協同效用的體現還需要在中長期體現,但更要看到隨著娛樂內容的受眾由“觀眾”轉變為“用戶”的過程中,阿里核心商業的5 億多月活用戶暗含了阿里文娛的用戶拉新的廣泛空間。同時文娛板塊5 億多的月活用戶也為核心商業提供了用戶的娛樂消費數據。
除了在用戶基礎上的協同,在阿里巴巴從運營貨品到運營內容的過程中,文娛板塊提供了內容生產者和關于生活方式的內容。
螞蟻金服在阿里的創新業務板塊中最有代表的就是旗下超級金融獨角獸——螞蟻金服。
螞蟻金服起步于 2004 年成立的支付寶。2014年10月,螞蟻金服以支付寶母公司為主體正式組建成立,初期旗下業務涵蓋支付(支付寶)、理財(余額寶&招財寶)、小貸(螞蟻小貸)和銀行(網商銀行)等多金融業態并不斷擴充發展。
2018年3月,阿里巴巴公告依據14年上市時簽訂的協議,正式將其持有的螞蟻金服37.5%稅前利潤收益權轉為對螞蟻金服33%的直接持股。2018年6月,螞蟻金服宣布完成C輪140億美元融資,估值達到1500億美元,成為當之無愧的第一金融科技超級獨角獸。
螞蟻金服目前擁有國內最全的金融牌照,除了傳統的銀行、基金、保險、基金牌照外,還有傳統金融機構沒有的第三方支付、眾籌、征信牌照,為螞蟻金服的金融帝國布局掃清了制度障礙。
同時,螞蟻金服幾乎覆蓋了線上線下生活消費和金融理財的所有場景。生活消費如網上購物、線下零售支付、日常繳費、轉賬匯款、游戲、餐飲、校園服務、交通與醫療、政務服務、公益等;金融理財場景如基金、保險、信貸、證券等。
依據官網披露,螞蟻金服當前旗下主要擁有五大業務主體:
(1)支付寶。
第三方支付之外,目前已經打造成為融合了多個線上線下生活服務、政務服務、理財、保險、公益等場景與行業,承載各類生活支付功能的全開放平臺;截止至 2018 年 3 月 31 日,支付寶和合作伙伴們在全球已經服務了約 8.7 億活躍用戶,在國內市場上活躍用戶數已經超過 5.52 億。
(2)螞蟻財富。螞蟻金服旗下綜合理財平臺,集合了余額寶、定期理財、存金寶、基金等各類理財投資及財經資訊和理財交流社區;屬于通過提供理財產品,理財經驗等幫助用戶理財的平臺。專注于打造金融理財社區,打造了包括財富頭條、股票討論、存金寶討論等多種內容化、社區化功能。
截止 2017 年底,已有 100 多家 B 端機構和螞蟻財富達成合作關系,提供金融產品 3400 余只,余額寶用戶數超 3 億,螞蟻財富注冊用戶超 1.8 億人。是互聯網金融領域當之無愧的龍頭產品。
(3)網商銀行。螞蟻金服作為主發起人(持股30%),15年6月正式開業運營,是中國首批試點的民營銀行之一,專注為中小微企業和創業者放貸,支持農業,支持實體經濟,網商銀行完全基于互聯網,沒有線下營業部。截止 2017年 9 月底,網商銀行已經為全國 22 個省 816 個國家級貧困縣及特殊連片貧困區提供服務,占總數的 98%;為全國貧困縣的 186 萬小微企業主發放貸款 38 億元,累計為全國 93 萬戶農村地區的用戶提供貸款 325 億元
(4)芝麻信用。芝麻信用是螞蟻金服生態體系內的重要組成部分,致力于解決消費者和商家之間的信用問題,通過云計算、機器學習、區塊鏈等技術客觀呈現個人和企業的信用狀況,目前已經形成芝麻信用評分、芝麻信用元素表、行業關注名單、反欺詐等全產品線。芝麻信用已經已從信用卡、消費金融等,到酒店、租房、公共事業服務等上百個場景為用戶、商戶提供信用服務,使用戶享受信用便利。并成為央行牽頭設立的百行征信主要股東之一(8%);
5)螞蟻金融云。基于自身業務數據和技術積累,螞蟻金服對外輸出的金融行業云計算平臺。螞蟻金融云目前提供符合金融級安全的平臺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簡稱 PaaS)以及軟件即服務(Software as aService,簡稱 SaaS),包括大規模分布式計算、跨平臺云資源管理、集中式云環境監控、EB 級大數據處理、金融級安全防護、移動互聯網金融應用開發等。并依據客戶需求,提供移動智惠銀行(一站式開發框架)、數字銀行中臺(大數據為基礎的客戶洞察&精準營銷)和數字銀行分布式架構(提供建設互聯網核心的整體方案)三大行業解決方案。
總的來看,支付業務是螞蟻金服基礎性業務,是所有用戶連接和數據積累的基礎;金融服務主要包括花唄(消費授信&分期)、借唄(消費信貸)等消費金融產品,是螞蟻金服體系內數據變現的盈利業務;技術服務則是螞蟻金服用戶數據變現的第三方技術輸出,從而掙脫金融業務的資本金和監管限制,成為ToB技術資源輸出的金融科技公司。
依據融資材料及阿里年報披露,FY18,螞蟻金服稅前利潤達到91.8億元。支付連接(主要為支付寶)、技術服務(金融云等技術輸出)、金融服務(小貸&花唄授信等)收入占比分別為54%/34%/11%。
- 總結
綜合以上對于四類業務的簡單梳理,依據成長性和盈利情況劃分,我們可以得出:
- 國內電商(淘寶&天貓&B2B)是成熟且穩步成長的現金流業務;
- 跨境電商(速賣通&Lazada)和云計算(阿里云),以及菜鳥物流和螞蟻金服(上市公司持股33%)則是高速擴張的成長業務;
3)新零售(盒馬、銀泰、餓了么等全渠道全品類布局)、數媒&娛樂(阿里影業、優酷土豆等)和創新業務(高德、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則是孵化期業務。
反映到財務數據上,當前阿里電商板塊的大幅盈利保證了其他業務板塊的持續投入能力。FY18,阿里巴巴EBITDA(Non-GAAP口徑)同比增長37.2%至1020億元,其中:1)核心商業業務(包括零售及B2B業務)EBITDA同比增長38.4%至1141億元;2)云計算業務EBITDA為-8億元,但虧損率已收窄至6.0%(VS FY17虧損率為7.1%);3)數媒&文娛以及戰投業務及其他EBITDA分別為-83.1億元和-30億元,依然處于大幅虧損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