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改革開放最成功的特區“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
——《春天的故事》
40年前,深圳是毗鄰香港的一個嶺南小鎮。40年后,深圳已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發展速度被國外媒體評為全球第一。這里開創的“深圳速度”“深圳奇跡”,可謂氣壯山河、感天動地。而這所有的一切,都離不開“特區”二字。
40年彈指一揮間,經濟特區始終走在社會變革的最前沿,以“排頭兵”身份,為中國經濟發展破冰蹚路,打拼著一片新天地。
株洲清水塘:中國工業史濃墨重彩的“特區”如果說深圳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改革的特區代表,那么株洲,作為新中國成立后首批重點建設的八個工業城市之一,能算的上是中國工業發展的特區代表。
如果把株洲的工業發展史看作是一場電影,清水塘無疑是這部電影里的主角,是株洲工業發展特區里的“特區”。
清水塘是國家“一五”、“二五”期間重點建設的,以有色冶煉、化工、建材、火力發電等重化工為主的重工業基地。這片15.15平方公里的土地,60多年來,累計向國家上繳近500億元稅收,曾創造了100多項全國第一。區域工業產值占株洲市工業產值比重的30%以上,為新中國工業振興和湖南省、株洲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煙囪成林,電桿成行,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清水塘的工業污染排放,持續粗放的生產方式,也成為了讓株洲背上了沉重的污染包袱,曾連續兩年被列為“中國十大空氣污染城市”的主要原因。
今日清水塘:中國老工業區改造試點“特區”污染嚴重,轉型勢在必行。2014年,清水塘老工業區被列為中國21個老工業區改造試點之一。助推老工業區轉型升級,一場整體搬遷改造戰就此打響。
2018年12月30日,株冶總控室關閉了最后一座運行中的基夫塞特冶煉爐,標志著清水塘老工業區產能全面退出株洲。這是清水塘工業時代的告別,也是一座“生態新城”崛起的開始。
按照“三年大見成效,五年完成綜合治理”的目標,全面完成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與環境綜合治理,打造老工業區生態修復、工業遺址利用、綠色產業高地三張名片,2019年2月23日,清水塘改造升級成為了精彩故事登上《人民日報》頭版。
我們也更有理由相信,未來的清水塘老工業區,會成為享譽國內外的工業文明城市生態地標。
和天廈·工貿總部:清水塘里的企業總部“特區”和天廈·工貿總部,作為清水塘新城建設的首個入駐項目,2020年株洲市重點工程建設項目,是株洲清水塘成功轉型的代表之作和區域內的企業發展特區。
政府戰略特區
千億產業特區千億級產業規劃的清水塘生態科技產業新城,是國家決策、國家試點區、省級一號工程。和天廈·工貿總部,站在千億級產業新城建設的發展趨勢之上,項目將對標國際總部形態,打造長株潭地區,集辦公、研發、孵化、商貿、電子商務、行業信息發布、供應鏈管理、國際采購產業貿易平臺、化工產業商貿等功能為一體的工貿總部基地。目前,已有300家品牌企業爭相入駐。
企業總部集群,使得企業信息的搜尋與獲得更加迅速,從而降低了信息成本;由于企業的集聚帶來勞動力的集聚,從而減少了勞動力的搜尋成本;同時由于地理上的相互臨近內生的信譽機制,減少了風險并增加了服務;更重要的是,企業抱團發展,整體經濟規模雄厚,有助于提升企業對抗經濟危機和市場下行的能力。
企業服務特區為了更好的服務于企業,和天廈·工貿總部推出了十大核心服務標準,從品牌形象到市場推廣、從生產研發到渠道服務,從信息服務到人才培養,從政策服務到稅收幫扶……一站式解決大多數企業發展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幫助企業排憂解難,解決發展后顧之憂,賦能增效。企業在享受共同服務的同時,也會加強企業之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從而形成一個企業共同體,共創、共生、共享、共贏,也就是5C企業共同體體系。未來,這里將集聚超500+企業聯盟,共享特區特色服務,共創未來發展方向,共同生長改革圖強,共享資源與產業鏈,共贏利益與未來。
生態發展特區和天廈·工貿總部,位于清水塘生態科技產業新城的口岸貿易產業區,正對銅塘灣保稅倉以及3000噸級的銅塘灣碼頭,享四橫四縱的便捷交通路網,地理位置優越。坐北朝南,俯瞰一線湘江景觀,坐擁4公里濱江風光帶、千畝清水塘城市公園、湘江流域唯一的雙層景觀大橋清水塘大橋,藏風納氣,風水極佳。能夠讓企業辦公更高效,更舒適,更便利,離市場更近,始終搶占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