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做soho和在公司上班做業務,最大的區別是思維模式完全不一樣了。
在公司做業務的時候即使再怎么融入集體,再怎么業績做的好,始終還是有
“這公司是別人的,做多少訂單都是替老板掙錢”的感覺。而就是這種思維在各個方面都影響自己的行為,導致最終結果并不理想。
一路摸索過來才明白,不管你是做業務還是自己出來soho,這幾種
典型的業務員的“打工思維”不改變,最終將會毀掉你自己的未來。01糊弄別人,糊弄時間,最后糊弄的是自己在公司剛做業務的時候,公司規定每個業務每天都要發至少100封開發信。我自認為,至少在經理眼里,我的表現一直不錯,每天的任務都有按時按量完成。
但這其實只是個假象,真正的是當經理不在的時候,我承認我會偷懶,也沒有那么認真的發郵件。
雖然我知道,客戶應該有針對性的發郵件,做一些客戶分析,一對一發郵件,可我沒有認真準備,只要完成數量就好了。其實如果我真正努力去做,一天其實可以發超過100封高質量郵件的。
盡管我知道廣發開發信關系到業績,而業績又直接關系工資,可我還是無法擺脫“自己怎么都是為公司為老板開發客戶”這樣的思維,所以“表現得很勤奮賣力”在我心目中會比“自己會開發客戶”更加重要。
在能被老板看到的地方,我都表現的“很好”,在老板看不到的地方就開始“偷工減料”,表面功夫做的十足而不重視實質的進展。
SOHO之前,我認為自己挺“聰明”的,但其實我錯了!自己出來做SOHO后,沒有需要糊弄的人了,我一天最少發200封郵件,而且每個郵件都認真斟酌,精心準備,絕不是湊數的那種。因為現在我知道,每發出的一封郵件都意味著一個可能成交的客戶,而他需要客戶下單來養活自己,養活自己的小事業。
這時候,只能盡力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說實話自己現在也是有點后悔,如果以前做業務的時候就意識到這點的話,就會多積累幾個大客戶,多提升下自己的能力,那么自己出來soho的時候,就不會那么辛苦,創業這條路想必也會更好走一些了。
所以,你想要糊弄完事,糊弄老板,糊弄公司,其實最后損失最大的是自己。你以為糊弄了別人,其實都在糊弄自己!02留有后路就等于讓自己退縮(做業務需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態度)有小伙伴抱怨,“自己那么努力拿下訂單,給公司賺了那么多,自己只能拿一點提成,憑啥最大的利潤卻被老板拿走了?”
能有這種想法也實屬正常,只要在職場待過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子的想法。直到后來我接觸很多boss后,我發現老板和業務最大的區別是:
老板是那個承擔所有風險,必須要解決所有問題,而且找不到任何借口的人。工作中,我們其實是很容易給進展不順利找到正當理由,并且還很正當:
1. 這個客戶我都發了50封郵件了,就是不理我,我也沒辦法啊!2. 貨代那邊說甩柜,我已經跟客戶說了貨物延遲不是我們原因,他還是不滿意,我也沒法啊。3. 我每天都會跟進客戶,晚上都在發郵件,可是業績就是不好,我真的盡力了!……
不管是在什么時候,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即便是一個很厲害的外貿業務,一般也只能做到百分百的正常努力,如果訂單還是沒按照預期那樣,往往歸咎于“不可控原因”。
因為對員工來說,只要“盡力”就可以了,老板也不可能因此而克扣你薪水,你照樣可以拿到工資,周末出去跟朋友玩。
但是老板不一樣,客訴問題不解決,以后客戶可能就不下單。客戶不下單,公司就要面臨經營危機,承擔破產的風險。所有業務搞不定的問題,最后都會匯總到老板這里,而老板沒有任何借口可以找,只能自己去面對這一切。自己做業務的時候,遇到搞不定的客戶雖然自己很難受,真的覺得自己盡力了。
但是自己出來soho后,發現自己如果再搞不定客戶,客戶不再下單的話,自己就沒錢還貸款,會被餓死,整個人都不同了。
客戶不回復郵件,我就從其他渠道聯系客戶;自己技能有限,我就學習各種外貿干貨,全網找客戶……
死皮懶臉,掏心掏肺,鍥而不舍,最終發現,很多原來覺得不可能搞定的客戶,最終都被自己搞定了。
說到底,還是因為自己沒有了退路,沒有辦法也只能硬著頭皮想辦法。但是打工時就不一樣了,總覺得是有退路的,大不了這個單不要了,處理不了也沒關系,總有公司在扛著,不知不覺,自己就縮回去了。
03“拿多少錢干多少事”的思想,太害人說說一個外貿朋友Sindy,她就聊起她們公司的兩個業務,是同期招進來的,干的都是外貿業務。半年后,Sindy給其中的業務A提了1000的底薪,業務B維持不變。
Sindy說到,其實兩個員工的業績做的都挺好的。只要是定的業績目標基本都能完成。
不同的是B業務對工作的態度就是“完成就好”,而A業務在完成自己的業績目標的時候,還能站在公司的角度去考慮很多問題,并且給了Sindy提供了很多幫助和建議。A業務雖然是新人,卻將自己的工作總結成一份文檔流程化,仔細鉆研改進優化后,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Sindy讓A將方法分享出來,她還在許多方面給了團隊一些優化建議,并在公司試行,結果大家的工作效率都提升了,有更多時間去思考如何去做業務,而不是一味地蠻干。
Sindy說,她發現A這個業務入職后,自己的煩惱不知不覺就少了很多。因為她不僅僅是個“完成自己任務”的干活機器,已經能夠站在更好的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
這樣子的人,每個老板都會喜歡的。在她沒提要求的時候,都會主動加薪,是為了更好的留住這樣的人才,也覺得這是她應有的待遇。
聽完后,我不禁感慨,我想說我自己以前也是這樣“拿多少錢辦多少事”,因為大部分人都會有一種“付出即錯”思維,覺得自己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在為了公司付出,付出是錯誤,那么自然是你給多少錢,我就給你辦多少事。
但是在職場中,上級一定是因為先看到你的主動性,再去思考是否給你更好的待遇,而不是先多給你發錢,然后期待你更加主動。“拿多少錢干多少事”這種思維會給你帶來很多的弊端:
1. 多干活不一定拿更多錢,不多干一定更少加薪機會,你賺得也比別人少;2. 你會覺得公司制度不公平,老板對你不好,結果自己過的不開心;3. 只想要完成基本的任務,你比別人缺少了很多思考和鍛煉的機會,一定進步比別人慢這樣子待在公司,你又圖個啥呢?還不如離開對吧?
話又說回來,即便你跳槽到別的公司,因為你在原來的工作毫無亮點,也很難爭取到好的工資和待遇。這就是典型的雙輸局面。
04換個角度看問題,你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在公司上班的時候,很容易就會把自己和公司利益放在對立面上,總覺得老板就是那個無情的資本家,在榨取自己的勞動價值,而自己是一個“受害者”。
當然必須有一點是要承認的就是,不是每個老板都是那么公平。會根據你的貢獻、努力程度來調整你的收入,也不是每個企業都值得你毫無保留的賣力付出。但是事物總是需要辯證的去看待,換個角度看待這個問題。你的做法可能完全不一樣。
不管是在哪家公司工作,老板如何,你在工作中做出的業績,自己能力的提升都是完完全全屬于你自己的,別人搶不走。而這些東西,會讓你的整個事業都越來越有競爭力,終生受益。
其實也就是說,如果你現在覺得公司不好,老板很摳,你就選擇得過且過,應付了事。表面上看自己沒有吃虧,拿到了錢,但是實質上你又得到了什么呢?你的技能沒有提升,在這里虛度了自己的光陰。環境再差,也不是你作賤自己的理由對吧。
如果公司環境很不好,你的最佳選擇應該是馬上離開,而不是在這里混日子,成天抱怨老板壓榨自己。“總之要么忍,要么滾。”為了找到更好的下家,你一樣要努力做出業績,這會成為你跳槽時的籌碼。其實這個時候你不是為了公司而努力,而是為了自己更好的前程在努力。
當然了,如果你覺得公司和老板不錯,但是你覺得自己的收入和能力不匹配,你應該做的是直接提出來,去爭取應該有的待遇,只要是開明的老板,都會正視這種訴求的。
不管做什么,首先要認清楚的是,你自始至終首先是在為自己做事。
無論是你現在正在做soho,還是在公司干,提升自我競爭力都是必不可少的。今天的感想,與看文的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