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購,通俗來講就是買東西。看起來是個人人都會的技能,但是在企業里或是工廠里,采購可不像我們去超市買東西,選好想要的產品然后付錢即可。事實上,采購有一套獨立的體系。它的存在,不僅能為生產計劃的執行提供可靠的保障,還能為企業節約成本、爭取最大化利益。
在生產計劃及控制(MPC)系統中,采購屬于執行操作的環節。下圖MPC的框架中,采購位于左下角位置。可以理解為,在計劃層層細分后,采購所要做的,就是【Seven Rights】:正確的時間(right time)、正確的地點(right Place)、正確的價格(right price)、正確的質量(right quality)、正確的數量(right quantity)、正確的服務(right service)、正確的渠道(right source)。
圖片由CPIM考友群內朋友制作
采購的宗旨
前面講了采購的7大要素(seven rights)。傳統采購的四大宗旨和這7大要素十分貼近:
- 確保所購買的產品和服務保質保量
- 以合適的價格購買的產品和服務
- 確保最短的交期和最好的服務
- 鑒別有資質的的供應商,并維護良好的合作關系
采購應追求【最合適】的價格,而非【最低】的價格。很多人會過度關注產品的價格,而忽略了隱形成本。比如我們上淘寶買書,兩本一模一樣的書,A店買30,B店賣35。如果只看價格,那么肯定選擇從A店購買。但其實A店不包郵,而且路程遠需要3天,運費6元。B店包郵,而且路程近,僅1天。所以綜合考慮,同樣一本書,從B店買更合適。
這個例子就引出了一個采購的專業術語,叫做:
總擁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即產品供應過程中所有活動的總成本。而采購要做的,就是確保所采購的產品和服務的總成本(TCO)是最低的。
采購的種類
在生產型企業中,采購的產品和服務可以分為四大類:
資本項目(capital items)- 比如大型設備,甚至投資新工廠等。
原材料和組件(raw materials and components)- 即用于生產產品的原材料或組件,即直接物料。
間接物料 (MRO supplies) - 用于設備維護或其他生產過程中所需的非直接物料,比如潤滑油、安全防護裝備等。
服務(Services)- 工廠或企業正常運作所需的服務,比如外部培訓,安保,蟲控服務等
。
采購活動和采購流程
英文中,采購有兩個不同的單詞:
Procurement &
Purchasing從下圖可以看出,這兩個詞代表不同的采購活動:
Procurement更側重于采購活動前期的計劃和準備工作。而
Purchasing更側重于實際執行采購活動。
從上圖可以看到,
Procurement涵蓋三項主要活動:
A.建立產品規范(establish specification)產品規范通常來源于客戶需求,再由市場部、工程師、生產計劃和其他相關人員,將客戶需求轉化為企業有能力生產出來的產品。
對于標準品,產品規范應盡可能標準化和簡單化。
對于復雜的產品,產品規范應盡可能詳細和嚴格。
產品規范包括三個方面:
作為產品規范最重要的因素,它等同于客戶對產品的質量要求,強調的是產品的形態、適用性和功能性。
產品的功能規范可以以以下幾種形式表現:
- 專利品牌
- 產品性能
- 產品的物理或化學特性
- 工程繪圖
- 客戶提供樣品或供應商送樣
包含每張訂單的采購數量和采購頻率。采購數量是產品定價的基準。很多企業會對產品設定起訂量,而對于大量購買給予折扣,就是為在保證企業利潤的前提下,給客戶提供最優價格。
產品的價值取決于市場或者客戶愿意付多少錢購買這個產品。一個產品,價格再低,客戶如果不需要,就會覺得這個產品太貴。如果一個產品價格非常高,而客戶正需要這個產品為他創造更大的價值,那么客戶就會認為這個產品值這個價錢。
因此企業需要平衡以上三個要求來制定最合理的產品規范,做出來的產品才能既符合客戶的預期,也滿足企業的利益。
B.選擇供應商(select suppliers)在選擇供應商時,企業優先需要考慮的因素是 ,市場上有多少供應商能夠提供所需的產品或服務。而這個尋找供應商的過程,稱之為sourcing。
供應商資源分為三大類
- 唯一供應商(Sole-source supplier)
市場上僅此一家有能力生產出所需的產品,類似于壟斷企業。
- 單一供應商(Single-source supplier)
有多家符合要求的供應商,但企業指定從其中一家購買。在企業戰略采購和維護供應商關系的情況下較為多見。
企業可通過多家供應商購買所需產品。這類產品多為大宗產品或標準件,容易購買且容易替換。
企業在選擇供應商時,通常會制定一系列標準,并分配不同權重,再根據這些標準給供應商打分。分數達標的供應商更有可能成為合格供應商。而打分的依據通常是由需求方的采購、質量、工藝、生產、財務等人員對供應商進行審核,根據審核結果打分。也有的企業會同時給多家同類型供應商打分,選擇得分最高的一家成為合格供應商。
選擇供應商的標準包括,卻不限于以下幾項:
- 技術能力
- 生產能力
- 地理位置
- 價格
- 可靠性(包括交期、質量、數量、財務能力)
- 供應鏈成熟性
- 服務水平
- 管理態度和企業文化
一部分供應商會和客戶建立長期的信任伙伴關系,這樣的關系會讓企業將其視為單一供應商(single-source vendor),并簽訂長期合同。這樣的關系需要雙方擁有共同的愿景和信任作為支撐。
精益生產中就十分強調這種長期信任關系,
有助于精簡采購流程,縮短交期,提高質量,減少產品研發時間,降低總體成本。其主要活動包括:
- 消除來料檢查
- 及時送貨 Just in time
- 供應商長期預留產能
此外,越來越多的供應商開始為企業提供
庫存管理的增值服務。目前的主流方式有以下兩種:
- 供應商管理庫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供應商授權進入客戶的庫存管理系統,根據客戶庫存數據制定送貨計劃、維護庫存。和寄售不同的是,供應商僅負責計算庫存數據、發貨、盤點。在客戶工廠的貨物的所有權屬于客戶。
2.
寄售(consignment)供應商將庫存存放于客戶工廠,所有的收發、盤點等工作都由供應商負責。在客戶使用之前,貨物所有權歸屬于供應商。客戶使用之后,才算是正式銷售給客戶。
C.洽談合同(negotiate contracts)對于常規產品和標準件,采購方式通常為一次性比價,給出價低的供應商下達采購訂單,也成為一次性合同或一次性采購。
而對于復雜的、供應短缺的、需要經常性或大量采購的產品,企業通常會選擇簽訂長期合同,因為單次購買的成本相對更高。
簽訂長期采購合同的方式可以是雙方簽訂一張數量很大的
總訂單(blanket purchase order),實際送貨由采購員根據需求發出送貨計劃,或是MRP系統自動發出送貨計劃,或是在精益生產型企業通過看板(Kanban)等信號發出送貨需求。
無論是總訂單還是長期合同,都應包括以下內容:
- 單價(需要雙方協商一致)
- 條款(如送貨方式、賬期等)
- 交期和數量
- 質量
Purchasing 包含兩項活動D.管理采購周期(manage the purchasing cycle)這類采購活動通常針對與小數量或一次性采購,比如購買新設備、間接物料等。下圖即為一次性采購周期,也可以視作是一個
完整的采購流程。
- 生成采購申請 - 申請人發起采購申請,并提供產品規范,數量,交期
- 發放采購訂單 - 采購根據規范選擇供應商,經過詢價、比價、議價選定最終供應商
- 跟蹤訂單 - 采購跟蹤訂單到貨時間,如有必要需加急處理
- 收貨 - 確認產品的質量、數量是否符合訂單要求
- 批準付款 - 訂單、收貨單、發票三方匹配后遞交財務付款
E.管理合約采購(manage contract buying)合約采購,如前面的洽談合同中所講,通常用于大量和/或高頻率的采購。這類采購都會提前簽訂合同或總訂單,產品的規范、質量要求、條款、價格等全部規定在協議中。實際發貨的時間和數量,則根據實際需求直接通知供應商發貨,無需單獨發放訂單。
采購活動中的最后一項,也是最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
供應商評估(Measurement)。
F.監督供應商績效(monitor supplier performance)這個環節既是一個反饋的過程,也是監督供應商不斷改進的過程。
供應商評估的頻次和標準,對于每個行業甚至每個企業都是不盡相同的。通常會有月度、季度、年度考評。考評標準包括卻不限于:質量、價格、服務、反應速度、交期等等。而各項指標的權重各個公司也不盡相同。所以不同的企業,需要根據自身情況,對供應商制定評估標準和考評周期。
在合作初期,供應商總是全力以赴將最好的能力展現給客戶。然而時間久了,容易產生懈怠。再穩定的供應商,再信任的合作關系,也無法保證完全不出現紕漏。所以
作為購買方的企業,需要不斷提高對供應商的要求,對供應商進行考核,并及時提供反饋。讓供應商有持續改進的空間和緊迫感,他們才會提供出質量更好的產品。而企業使用了這些產品,自身的產品質量也會隨之提高。
【原創文章,謝絕轉載】
更多CPIM和供應鏈干貨,請關注公眾號【供應鏈課堂】(ID:CPIM-S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