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競陵
“未來我更看好工貿一體模式,但二三線城市的工廠賣家如何成功轉型做跨境電商,工廠的產品供應鏈該如何適應電商的運營模式?”成陽網絡負責人林士云說。
成陽網絡,從2018年到2021年,經歷了從鋪貨轉向精品,再到自建工廠,往工貿一體模式發展。
目前主營工具類目,以亞馬遜為主要平臺,電商運營團隊僅10余人,卻實現了7000多萬的年營收,美國站的毛利潤高達40%,人效極高。對于這兩次轉型,林士云認為,隨著跨境電商行業不斷成熟,僅靠信息差是很難再賺到錢了,鋪貨創造的競爭壁壘極低,行業會逐漸轉移到產品的競爭、供應鏈的競爭、用戶的競爭。
“工貿一體賣家在這個過程中將會獲得極大的優勢”。
但是,
工貿一體賣家存在哪些轉型難點和痛點?以下是跨境眼觀察對林士云的部分采訪。
跨境眼觀察:從鋪貨到精品,再到工貿一體,如何順暢轉型?如何做到毛利40%?林士云:做跨境電商,最終是要回歸到產品。從鋪貨到精品也是出于這樣的考慮,
因為鋪貨賣家本質上不是在經營產品,而是在經營流量。如何順暢轉型精品?從去年開始,行業內也有大量的鋪貨賣家轉精品模式,但卻遭遇各種水土不服,主要原因還是出在選品上。
我的經驗是,
鋪貨可以作為選品測款的一種方式,從大量的SKU中篩選出出單率高、評價反饋好的產品,再進行細分類目深耕。但今年行業普遍低價競爭的行情下,精品賣家所面臨的的挑戰不小,鋪貨賣家反而有機會。在類目少的情況下,面對行業低價競爭,精品模式難以做品類補充,會受到比較大的沖擊。反觀鋪貨賣家,由于店鋪內SKU多,出單率高,價格戰對其影響不大,反而有更多的機會。
當然,價格競爭畢竟不是常態,
長期而言我還是看好精品模式。
自己做工廠,則是想要進一步深入供應鏈前端,優化產品成本的同時加快產品迭代的速度,以滿足用戶需求。我們每收到一個負面評價,都會去迭代產品,而且工廠距離電商部門非常近,可以隨時做好產品的修改,如改進電池性能、重新設計外箱、優選產品材料等。
在消費者洞察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例如:
1.通過品牌官網要求買家做保修期登記;
2.設置售后企業郵箱;
3.和買家頻繁溝通,根據反饋意見改進說明書;
4.將說明書翻譯為四國語言;
5.產品圖片都采用渲染和實拍。
因為,
完整的跨境電商供應鏈應該從消費者洞察、產品布局與開發,到供應商的開發、采購、備貨倉儲,再到營銷引流、品牌打造,這些貫穿了產品的全生命周期。
此外,通過品牌建設、開發私模和申請外觀專利,去打造競爭壁壘,也是保證高毛利的重要手段。
跨境眼觀察:傳統外貿工廠轉型做跨境電商有什么難點和痛點?林士云:傳統外貿工廠與跨境電商的運作思維上確實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是從平臺賣家轉型工貿一體賣家,所以相對簡單。但是
傳統外貿工廠要想向跨境電商轉型,從toB到toC的戰略思維到選品、營銷、物流等細枝末節都需要置之考慮中。當下而言,工廠轉型跨境電商B2C,必須解決三大問題:
首先,在市場洞察方面。傳統工廠離消費端太遠,往往是按照客戶要求做產品,生產產品之前缺少市場調研環節。如果轉向跨境電商依然沒有選品思維,只是站在工廠而非市場的角度去開發設計產品,那么產品滯銷就很常見。
其次,在人才方面。對于處于轉型中的工廠而言,人才至關重要。而目前跨境電商運營人員正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有些企業月薪2萬仍然找不到合適的運營人才,且跨境電商運營人才集中在深圳、廣州等城市,位于二三線的城市的工廠在搶奪人才的過程中鮮有優勢。
最后,在運營思維方面,要實現從toB到toC思維轉變。以往工廠對接的是企業,只需要考慮與客戶的合作及生產問題。但是進入跨境電商行業之后,面對的是終端消費者,
如果要與行業內的賣家競爭,就必須具備C端用戶思維及流量思維。除此之外,相應的產品設計研發、團隊管理、資金準備等等各方面都需要配套完善。所以,對于工廠賣家來說,轉型前期的沉淀是必要的,必須要有1-2年的時間才能見到成效,這也是我身邊很少看到工廠賣家轉型成功的原因。
跨境眼觀察:基于這些難點和痛點,行業中也出現了很多解決方案,如代運營服務。你認為對于工廠來說,代運營會不會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案?林士云:我不看好這種模式。第一,代運營機構與工廠通常是割裂的。一方面,代運營機構往往只負責銷售運維,既不參與選品,也不參與產品的更新迭代。導致產品同質化高,且沒有及時改進創新,退貨率也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代運營機構和工廠沒有達到深度的利益綁定,為求出單大量燒廣告,只有單量沒有利潤的情況不在少數,很多工廠反倒最終落得為代運營打工的下場。
第二,代運營機構人員流動性大。行業內有著諸多的代運營機構,但是能夠真正運營起一個企業電商企業的人才不多,運營能力參差不齊,且流動性非常大。這樣的團隊缺乏做好店鋪的動力和干勁。
我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目前深圳的跨境電商已經到了技術輸出的階段。想要轉型的工廠賣家可以尋找有成功經驗的企業人士,對賣家進行人員指導及團隊的搭建,實現轉型跨境電商。目前,
行業也出現了一種團隊孵化模式的業務,通過管理人員入駐到企業,進行業務模式上指導和人員培訓,當團隊和業務成長起來之后再結束項目,進入到另一個項目中。這種人員入駐的方式,也能夠解決與產品聯系不緊密的問題。
跨境眼觀察了解到,
除了林士云所說的這種團隊孵化模式,目前行業還存在一種聯合運營的模式。通過提供自有運營團隊,指導企業運營方向及思路,包括營銷推廣、營銷創意、海外媒體資源等在內的解決方案。與代運營相比,聯合運營與工廠的合作方式的鏈接及捆綁更深入,在選品、配貨上也有更多思考。
結語對于產品驅動型的精品賣家而言,洞察用戶需求、從選品切入造爆款、不斷適應產品迭代的產品邏輯,是持續增長的一條路徑,而這背后仰仗著強大的研發能力。
可以預見,隨著工廠賣家的進入,未來可能從產品導向上影響行業的競爭格局。對于這些想轉型的工廠來說,如何適應跨境電商運營模式,值得思考。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成陽網絡”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