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指的是產品出口這一塊,不包括國家大項目招投標,石油,礦產等行業,本人沒有從事過這些行業,但是有認識的朋友是做這一塊的,耳濡目染了一些,后面跟朋友交流一下心得體會,晚點可能會分享一點經驗給大家。
大家接觸最多的還是消費類產品,衣服,3C數碼,小家電,禮品,機械類,汽車等,開拓手段無非也就那么幾種,關鍵還是要企業根據自己的資金實力,產品定位,目標市場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1. 網絡平臺 包括B2B網絡平臺和社交平臺
B2B平臺一般是中小微企業常用的開拓方式,大一點的公司,在海外做渠道,做品牌的還真的很少有公司通過網絡平臺去開發市場的,這種方式的投入小,產出比較低,國內常見的B2B主要就是alibaba, made-in-china和global source三家, 年費根據級別,好像alibaba有29800/年的基礎平臺和8萬塊/年的金品誠企,中國制造網有31100/年的金牌會員和59800/年的磚石會員兩種,很多中小微企業給的三四千每月的薪資待遇,公司每年十幾萬或者小幾十萬的投入,國內我認為至少80%的外貿型公司都是這種套路。
社交平臺就是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和youtube, 特別是facebook每月進20億的活躍用戶數,大一點的公司可能更多的是利用平臺進行品牌推廣和市場運營。
2. 品牌運營+線下渠道運作
一般中大型企業常用的開拓方式,跟上面一種開拓方式相比,這種模式對業務員的技能要求和公司的資金投入會比較高一些,跟終端消費者的關系又更近了一步,其實通過網絡平臺開拓也可以包括在這一階段,年營業額超過一個億的公司一般都是這種模式。
3. 成立辦事處
相比第二種方式,成立辦事處可以說又向前走了一步,已經突破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的界限,把國外市場當成國內市場一樣去拓展,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公司,類似中國國內很多的外資公司,中國很多企業以資本入股或者獨資的模式拓展海外市場,招募當地員工,在當地媒體上做廣告,線下做市場推廣等。例如華為,中興,傳音控股,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宇視科技現在已經在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過度的過程中。
以上三種模式跟企業的規模,發展階段息息相關,這是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國內很多做外貿的公司都停留在第一階段,以為做外貿就是阿里巴巴,facebook等,這是很狹隘的,企業一定要走出去,抱著把國外當成國內的心態去拓展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