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表現只是結果和表象,對京東來說,過去一年在升級最新戰略定位后,它正越來越多向外界展示自身技術能力。它距離劉強東十多年來未曾改變的戰略目標,還有多遠?
作者 | 楊銘
編輯 | 黃槍槍
“我們不是一個電商公司,我們是一個用技術打造供應鏈服務的公司,是用技術為品牌商提供供應鏈服務的公司。”
多年來,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在不同場合,強調從2004年開始就在內部認定,京東為何花十幾年時間,投資建設物流體系的原因:“有一個常識性錯誤,都以為互聯網只要有流量就能賺錢,我有流量就可以做電商,有流量就可以做零售,其實不是,沒有供應鏈不行。”
2020年初,不做流量網紅的京東集團,定位正式升級為“以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企業”,將整個戰略目標,由零售延伸到其他相關行業。
近日,京東迎來了正式升級后的首份年報——這也是營收、凈利潤、新用戶增長等核心指標均超市場預期,被外界稱為“史上最高”利潤的一份年報。
根據財報,京東第四季度凈營收2243億元,同比增長3.14%。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年,京東實現營收7458億元,2019年為5768.9億元,同比增長29.3%;實現凈利潤494.05億元,是2019年凈利潤的4倍,雖然外界將其歸為京東健康、達達上市后股價大漲帶來的資產性收益,但無疑給京東帶來了豐富的現金流——2020年末,京東現金儲備為1511億元,自由現金流增長至349億元,處于歷史最高位,
最大亮點,來自一度的活躍用戶指標,在2020年同比增長30.3%。過去12個月,京東活躍購買用戶數為4.719億,一年凈增近1.1億,近八成新增用戶來自于下沉市場,表明京東下沉市場戰略初見成效。
體量越來越大情況下,增速如此穩定難得。因此,市場覆蓋京東評級的43位分析師中,有40位分析師給予公司“買入”評級,另外3位分析師給予“中性”評級。
財務表現只是結果和表象,對京東來說,過去一年在升級最新戰略定位后,它正越來越多向外界展示自身技術能力,并希望以一家技術企業被外界所認知。那么,它距離劉強東十多年來未曾改變的戰略目標,還有多遠?
收入結構優化,服務收入成新增長引擎
“京東的技術服務收入,將在未來五年成為京東凈收入和凈利潤增長的主要增長動力。”在講述2020年發展策略時,劉強東曾如此表示。
從種種信息來看,伴隨京東收入結構快速優化,劉強東的這一目標或許用不了5年,就會提前實現。
京東收入包括商品收入和服務收入。商品收入包括3C、家電、日用百貨等自營業務;服務收入包括平臺、廣告服務、物流及其他服務收入。
財報顯示,2020年第四季度,京東凈服務收入為321億元,同比增長53.2%,占凈收入的比重達到14.3%;2020年全年凈收入為7458億元,其中凈服務收入為939億元,同比增長42%,凈服務收入占比首次超過14%。
從服務收入來看,主要靠物流、其他服務收入增長驅動。截至2020年年末,京東物流運營超過900個倉庫,包含京東物流管理的云倉面積在內,京東物流倉儲總面積約2100萬平方米。京東物流外部客戶收入占比也正不斷提升,從2017年的17%、2018年的29.9%、2019年的38.4%,提升至2020年的43%。
根據京東物流此前披露上市申請材料披露,京東物流借助于專有技術和行業洞察,形成了一體化供應鏈解決方案,一體化供應鏈客戶占物流總收入的79.1%。在2020年服務超過19萬的企業客戶,覆蓋快速消費品、服裝、家電、家具、3C、汽車和生鮮等多個行業。
從財報來看,雖然目前商品收入仍然占據京東收入大頭,但從營收增速來看,服務增速趕超商品增速,說明京東營收結構正在改變,已不是一家純零售公司。
為實現這個目標,京東已布局多年。
以自營起家的京東,此前多年來商品收入占比超90%以上。2013年,京東的服務收入只有23億元,占整個凈收入比重僅3.3%。
2017年初,京東提出全面向技術轉型,此前的2016年,來自服務收入的占比只有8.6%。相比亞馬遜2018年Q1季度的服務收入占比38.1%,差距巨大——彼時很多業內分析人士就認為,京東想實現向技術公司的轉型,來自于技術服務的收入最少要占到15%左右。
2018年,在現“零售即服務”戰略推動下,京東加大技術投入,向上下游合作伙伴開放零售基礎設施,并不斷拓展線上線下業務,凈服務收入開始迅速增長。
2018年三季度,凈服務收入占比首次超過10%,2019年全年已達到11.4%。到了2020年,京東來自于服務收入的比例就提升到了14.3%,距離15%只有一步之遙。如果按照增速計算,2013到2020年的7年間,京東集團來自于凈服務收入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70%。
盡管凈服務收入占比,還趕不上亞馬遜2020年第四季度的43.3%,但增長率卻遠遠超過亞馬遜——在2020年第四季度,亞馬遜凈服務同比只有47.7%的增長,且來自云服務的收入占了大頭。
當前,京東正由零售平臺逐步轉向以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公司。業界普遍認為,相比通過賺取商品進銷差價獲利的自營業務,服務性收入更有可能帶來可觀利潤。因此,來自服務收入的增長,不僅是京東技術研發投入成效的顯現,更是證明京東戰略方向的正確和定力。
京東未來業績、盈利增長也就可以重構想象空間。同時,也讓京東有更多資金繼續投入到零售基礎設施中,以鞏固自己的核心優勢,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對用戶而言,伴隨京東在供應鏈、物流、技術方面的持續布局,也將有望體會到自營和第三方商家的無差異服務。
運營效率何以超過亞馬遜,全球領先?
與一些流量紅利電商平臺不同,依托于自營物流、第三方直供的京東,流量從來都不是它的優勢,而是把自身運營效率錘煉到全球領先水平,才是服務收入飛速增長的主要原因。
與用戶體驗關系密切的運營效率一個重要指標是庫存周轉。截至2020年年末,京東將庫存周轉天數進一步降至33.3天,已達全球領先水平。
橫向對比來看,亞馬遜、沃爾瑪這兩家全球零售巨頭的庫存周轉天數都在40天左右。即使是全球零售業以運營效率著稱的Costco,庫存周轉天數也在30天左右。
作為零售業最核心指標之一,庫存周轉是指在特定時間段(通常為一年)內必須更換庫存的次數。它反映了供應鏈從供應商到客戶的整體效率,庫存周轉率決定零售企業的資金利用率,簡單來說,就是周轉天越少,在企業帶來充裕現金流的同時,也能降低采購成本,對整條供應鏈擁有更多話語權。
對世界上任何一家零售企業來說,運營數百萬個SKU的商品和超900個倉庫都是一件巨大的挑戰,強大如沃爾瑪、Costco也沒有運營過這么大規模的商品和庫存——Costco僅管理幾千個SKU(商品數),同一品類商品最多提供1~3個SKU。沃爾瑪管理的SKU僅為數萬個。
但對一家中國零售企業來說,卻是每天日常。在高出數百倍數量級的規模上,想實現更快的庫存周轉,難度和價值可想而知。那么,京東是怎么做到的?
“圍繞成本、效率、體驗打造的強大供應鏈,是核心。”一位投行市場分析人士就認為,經過十幾年的不斷積累,京東打造了覆蓋商品采購、庫存、履約等全流程的智能決策系統,是行業內鏈條最全、流程最完整、價值最大的智能供應鏈;同時,從京東一體化供應鏈模式來看,效率、體驗、彈性又是最優的,從而構建起從供給側到需求側的高效通道。
在當今商業世界,供應鏈的重要性已不容置疑。如同經濟學家帕拉格·康納在《超級版圖:全球供應鏈,超級城市與新商業文明的崛起》中所寫:“在21世紀,供應鏈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組織力量,誰統治了供應鏈,誰就統治了世界。”
去年10月,京東首次對外闡釋了面向未來十年的新一代基礎設施——京東數智化社會供應鏈,即用數智化技術連接和優化社會生產、流通、服務的各個環節,降低社會成本、提高社會效率。2020年京東11.11期間,京東智能供應鏈與超過55%的品牌深度協同,幫助數百萬種自營商品進行銷售預測,每天給出超30萬條智能供應鏈決策。
這就是京東運營效率全球領先的秘密所在。
更重要的是,它不僅適用于京東,對供應鏈行業上下游企業來說,同樣可以釋放大量資金和資源,實現降本增效。“以前美的冰箱從入倉到送達用戶需30天到45天,需要各種復雜的預測,經常擔心備貨多了滯銷,增加倉儲費用,備貨少了又損失銷售。”美的冰箱電商部長王凱就曾如此介紹:“與京東深度合作后,周轉只需要28天,滯銷和偏倉幾乎沒有了。”
現在,越來越多的品牌,通過京東供應鏈有效簡化決策路徑,實現周轉和現貨率的雙改善。
這是技術能力的釋放。其背后,是京東17年核心技術的積累,是過去4年間投入近600億元用于技術研發,僅在2020年,京東就投入了近180億元,成為對技術投入最多的中國企業之一。
長期技術投入是一條艱苦的道路,如同十多年前,劉強東提出自建物流時,外界并不看好,甚至詬“詬病”物流是長久以來拖累京東的大型投入。但現在,京東已通過物流開創出了一條不可復制的成功商業模式,變成了自己最堅實的護城河。
技術被劉強東看成是京東的第三增長曲線。2017年年初,劉強東喊出“技術、技術、技術”的口號,京東在技術研發上將持續保持高位投入。1年后,他在接受采訪時又表示,京東的第三曲線是技術和服務——既包括物流技術背后的“供應鏈服務”和技術升級,又包括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展開的底層AI技術。
這正是京東加速轉型技術服務公司的發展野心:基于多年來持續技術研發投入與技術人才引進,以數智化社會供應鏈為抓手,全面進軍并搶占產業互聯網時代。
加碼下沉新戰場,保持穩健長跑
從2020年來看,京東不只是通過技術提升既有業務的營收水平,也正在持續加碼新戰場。
其中,外界感受最深的就是下沉市場。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京東過去12個月的活躍購買用戶數達到4.719億,全年凈增近1.1億活躍用戶。其中,超過80%的新增活躍用戶來自于下沉市場。
京喜是京東征戰下沉市場的排頭兵,反向定制C2M則是實現供需兩端“零距離”、補齊下沉市場供應鏈端的最后拼圖。
去年4月,京喜宣布將全新推出C2M產業帶廠直優品計劃,涵蓋工廠直供、產地溯源、出口轉內銷,全面推進產業帶和原產地的零售新基建,助力打造新型數字化產業帶。此后,在JDD大會的“產業新基建”論壇上,京東又正式公布“C2M智能工廠”計劃。
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京東整體C2M商品(自有品牌)的銷量同比增長達654%,新品到爆品轉換加快,成為國內制造業的標桿之一。而在去年底,京喜事業部升級為京喜事業群,其負責人鄭宏彥直接向劉強東匯報后,京東2021年繼續在下沉市場尋找新故事的“野心”已很明顯。
“公司在四季度升級京喜為事業群,增強各事業群的協同效應。”京東集團CFO許冉就表示,將通過業務合作和戰略投資,加強在下沉市場的供應鏈能力。
“下沉市場消費需求正在被釋放,市場潛力巨大。”有投資人士認為,未來國家的政策方向相當明確,扶持中小微企業,增加就業,振興鄉村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導向是擴大內需,這對零售商來說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上述投資人士就認為,擁有全國最先進的物流設施和供應鏈網絡,加上線上線下布局有效、完善,京東在下沉市場的耕耘相比更具優勢。“對下沉市場來說,2021年可能是一個戰火更加激烈的戰場。”
此外,社區團購和線上生鮮業務同樣被京東所看重——盡管根據京東零售集團CEO徐雷的說法,京東社區團購業務此前只是小規模測試,僅在兩個城市試水,營收貢獻可忽略不計。
但顯然,這是一個潛力無限的市場。中信證券研究數據就顯示,2021年社區團購的市場空間能達到約1.2-1.5萬億元,并且,接下來的五年時間還有4-5倍的增長空間。
不過,通過大幅燒錢補貼,短期內聚集用戶流量,大概率不會成為京東社區團購業務擴張的手段,更可能是從供應鏈到技術層面實現快速迭代。
許冉就認為,目前社區團購行業的增長多來自線上流量驅動,最終還是要回歸零售本質,通過技術應用來改善低線市場批發和零售供應鏈的運營效率。
的確如此,深耕技術和服務,以改善零售垂直行業的供應鏈效率,始終都是支撐京東過去十幾年來發展,并間接帶動就業人數超過1500萬的核心洞察——在產業互聯網下半場長跑中,這個核心洞察,正助推京東加速向前跑,距離劉強東提出“技術打造供應鏈服務的公司”戰略目標越來越近。
杭州市濱江區偉業路3號
業務熱線(微信同號):18143453325
業務郵箱:2848414880@qq.com
業務QQ:2848414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