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美國宣稱對原產于中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牽動了中美兩國市場和企業的神經,
4月8日,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啟,全球化成為本屆論壇的重要議題,博鰲亞洲論壇官方合作伙伴——國內知名跨境電商企業大龍網創始人、董事長馮劍峰在論壇期間表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貿易糾紛從本質上是涉及中國制造、貿易供應鏈、渠道鏈的全產業之爭,對于中國制造或許是一次重新審視、升級結構、創新驅動的契機。
打著“貿易不平衡”名義的全產業之爭
在這場貿易糾紛中,美國的小九九從關稅制裁清單中就顯露無疑,在美國加收關稅的行業清單中,高新技術、機械設備、精密儀器、運輸設備成為重災區,幾大行業的征稅產品幾乎覆蓋了“中國制造2025”的全部內容的1333項商品。足見美國的醉翁之意在通過針對中國高新技術、中國制造來遏制中國發展。
而在從事跨境貿易領域的馮劍峰看來,一旦貿易糾紛擴大,將進一步從生產制造端蔓延到供應鏈、渠道鏈、數字貿易服務的全產業鏈條。如何快速尋找替代市場、完成對新市場供應鏈、渠道端的打造、服務端的完善并控制替代成本,將成為這場角力的“勝負手”。中小企業將勢必最先受到沖擊,而能否克服這些苦難,不僅考驗著生產制造端的應激能力,同樣對國內的跨境貿易服務企業是巨大的考驗。
眾所周知,美國曾多次以不同手段對中國制造出口商品實施禁令,就在兩年前2016年的博鰲期間,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頒發禁令,將禁止進口侵犯Segway自動平衡技術專利的“個人交通工具”,矛頭直指大部分缺乏科技創新能力的中國平衡車制造廠商。而如今面對頻發的且逐步升級的這類似狀況,也越來越要求貿易服務企業能夠快速幫助國內中小制造企業尋找新興海外市場渠道,快速建立本地化服務,增強消費者粘性以形成優勢壁壘。
或加速中國制造崛起
然而事物都有兩面性,即便中小企業在大國博弈中承受巨大壓力,馮劍峰仍舊樂觀的認為這也許是加速中國制造崛起的良好契機。
一直以來中國制造出海始終面臨了兩大問題,一是缺少核心優勢技術的競爭力;二是國內制造企業品牌和海外渠道能力薄弱,缺少議價能力。此番美國加征關稅的舉動,雖然會給國內制造企業帶來一段時期的陣痛,然而在“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略的行動綱領下,或將激發一批企業加大創新驅動轉型的力度,擁抱供給側,建立以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和數字化應用的國際競爭力。
而在貿易端,類似的制裁行為同樣驅動著像大龍網一樣的貿易服務企業向互聯網化、數字化的服務模式邁進。馮劍峰表示,未來的跨境貿易服務企業不僅需要具備幫助國內制造企業快速實現貨物出口的職責,同樣肩負著收集海外信息,反哺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職責。
跨境數字貿易和區塊鏈將成為鑰匙
在中美貿易關系風聲鶴唳的當下,中國制造企業和貿易服務企業都需要做好這場覆蓋整個產業鏈的“持久戰”的準備。而對于這些企業,跨境數字貿易和區塊鏈技術或將成為解局的鑰匙。
一方面跨境數字貿易模式讓國內從產業帶不再受到區域限制,共同形成網上產業帶聚集地,另一方面還將根據海外渠道資源的線上化運營,為國內中小企業提供細分品類跨境B2B商機撮合,而整個鏈條上產生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以及沉淀、整合的出口貿易數據、海關數據、第三方合作數據、企業征信數據、貿易雙方行為數據,數字貿易的交易指數等跨境數字貿易產業鏈數據,都將提升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從而降低國際貿易爭端帶來的風險。大龍網首創的“中國跨境數字貿易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此外,作為跨境貿易區塊鏈項目SilkChain(絲鏈)的聯合發起人之一的馮劍峰還表示區塊鏈技術的興起,同樣將以去中心化的全球數字自由貿易和消費社區化解,貿易糾紛給中小企業帶來的影響,憑借區塊鏈的共識機制以及信任可視化的技術優勢,社區中的全球商家都可以實現無差別的交易和交流,也將極大降低貿易爭端中的替代成本。
“打鐵還需自身硬”,馮劍峰講到,“在單邊保護主義和貿易自由化交織的復雜時期,中小制造企業和貿易服務商,都需要擁抱創新、擁抱國家戰略,才能在風暴中笑到最后。”
杭州市濱江區偉業路3號
業務熱線(微信同號):18143453325
業務郵箱:2848414880@qq.com
業務QQ:2848414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