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聯想的消息占據了各大頭條,先是聯想的財報,接著又是芮勇、Kirk和Laura三位行業頂尖大拿的加入。盡管對于聯想財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但整體來看,作為我國科技企業的先鋒,以及“中國企業軍團”融入世界引領全球的“領頭雁”和“樣本”,聯想交出的答卷還算讓人滿意,比如在核心業務上,聯想保持了穩健的盈利,移動業務業績得到了改善,數據中心業務也在積極應對挑戰。當然,考驗也有,尤其是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作為一個活躍在國際舞臺和資本市場的高科技企業,聯想需要不斷講“新故事”,而這就需要有“本錢”,這“本錢”就是資金、人才、技術等,那聯想在國際化的道路上又是如何豐富自己的“本錢”呢,今天就聊聊。
一、 十余年國際化,源于人才吸附和文化熏陶
時至今日,聯想的國際化無疑是中國企業的一面旗幟,其成就斐然:躋身全球500強行列,進入全球最具價值品牌100強,業務布局覆蓋160個國家,70%營收來自海外,三大業務進入世界前列;已在中美兩國建立雙總部、形成了以中國、美國、日本三地為支點的全球研發架構,在企業文化、業務分布、管理層構成、員工構成等方面,聯想的國際化也都進入了新的階段,那具體是如何做到的呢?答案之一便是人!
1、中西合璧的領導團隊,得益于聯想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
我們先從這次由楊元慶親自介紹(這是他第一次)新加入的高管開始說起,這三位新加入的大拿分別是:
芮勇博士,擔任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領導研發與技術團隊。芮博士在微軟任職18年,加入聯想前,任微軟亞洲研究院(MRSA)常務副院長,領導關鍵的人工智能團隊和研究院的所有工程團隊。他擁有60項美國和國際專利,2016年獲得IEEE計算機學會技術成就獎。簡單說,他的強項在智能設備與人工智能領域。
Laura Quatela,擔任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法務官。曾經供職柯達公司和阿爾卡特朗訊。在柯達期間,她曾擔任全球總裁,她是柯達公司歷史上第一位首席知識產權官,并于2011年被任命為公司的總法律顧問。在阿爾卡特朗訊期間,Laura擔任知識產權執行副總裁一職,專注于實現公司的專利組合變現。也就是她強在國際知識產權方面。
Kirk Skaugen,擔任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兼數據中心業務集團總裁。他曾在英特爾任職16年,任高級副總裁,曾領導客戶端計算業務,數據中心和互聯系統事業部。Kirk是英特爾歷史上最年輕的副總裁及高級副總裁。所以,他的強項在數據中心領域。
這三位大拿在各自的領域都是全球頂尖的高手,卻樂意加盟聯想就是因為其國際化的視野、兼修并蓄的企業文化和被聯想未來戰略發展吸引。在采訪中,無論是Laura Quatela,還是Kirk Skaugen,亦或是芮勇,都袒露出是“聯想的創新力吸引到我”“聯想的管理層團隊非常吸引我”。他們三位的加入,無疑補全和強化了聯想的核心能力,為聯想未來國際化注入“強心劑”。
事實上,真正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品牌和企業,不僅企業規模要夠大,核心競爭力要夠強,更需要適應、包容、符合全球化的企業文化。如果只停留在招人上,而不能信任和善用本地人才,尊重本地文化的企業,也很難在國際化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比如微軟、谷歌等跨國供公司巨頭,不僅普通員工層歡迎各國優秀人才加入,CEO等領導層也聘請外籍高管,谷歌的伊達爾·皮查伊,微軟的薩蒂亞·納德拉等都是印度籍高管。
所幸,聯想的企業文化及團隊班子也是極具國際化視野的。比如聯想國際化之后的第一個LEC班子(聯想執行委員會,Lenovo Executive Committee)在2009年正式出爐,這是一個國際化管理團隊。LEC采用集體決策的機制,所有成員每個月都會聚在一起,就戰略、執行計劃等進行深入研討。重大問題集體議事,把戰略和執行統籌考慮,這樣既保證了戰略對頭,又能使執行高效,參與者的積極性也被充分調動起來。
所以,聯想的人才結構和國際化步伐的一個前提就是其極具國際化的企業文化。
2、國際化人才團隊的搭建是為了聯想更好的國際化
通常情況下,衡量一家企業是否足夠國際化有兩個標準維度:1、企業在國際市場運營、競爭的能力,表現為國際視野的領導力、全球化運營模式、人才、供應鏈管理、技術、品牌等等;2、企業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表現為企業海外收入、海外資產的比重等。
這些國際人才的加入正好符合聯想國際化戰略布局,按照聯想的戰略,是典型的“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種著田里的。”“碗里的業務”是個人電腦業務,這是聯想的核心,目前聯想已是市場領導者;“鍋里的業務”是指移動和數據中心業務,這是聯想正在打造的新引擎,未來要成為聯想的盈利支柱;“田里的業務”則是“設備+云”,聯想要打造下一代智能設備和未來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國際高端人才的不斷加入和國際市場的進一步開闊,聯想在國際上的企業形象、行業地位、行銷范圍等不斷提升,這也將成為聯想在品牌價值上和其他國內品牌的分水嶺。
二、縱深國際化,以“中國眼光”式的并購復制成功
除了對國際性人才的求賢若渴,聯想國際化實際上還有一把大“刷子”——并購。
2004年聯想“蛇吞象”似地并購了IBM個人電腦部門,真正開始了國際化之路,并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PC廠商。2014年聯想以23億美元收購IBM的x86服務器業務,正式進軍輕服務器行業,在X86服務器市場份額上從第六攀升至前三。不久之后,聯想又斥資29億美元從谷歌手中買下摩托羅拉移動業務。
借助并購,聯想不僅完善了全球業務布局,也一舉獲得進入歐美成熟市場的通行證。同時也改變了聯想過去依靠PC,登上了全球個人電腦領域冠軍的局面,未來,聯想多點開花,構建出全新業務格局:PC、移動設備和企業級設備成為聯想三大業務支柱,軟件和服務貫穿其間。
更為寶貴的是,通過這種滾雪球式的并購,聯想獲得了全球最頂尖的人才,目前聯想在中國、美國、日本、巴西、歐洲、以色列等國已經擁有9500多名研發人員和工程師,構建了以中國、美國、日本三地為支點的全球創新研發三角。并且聯想創投還已經在硅谷投資了7到8家創業公司,這些公司將為聯想的技術創新帶來很好的補充。
要知道谷歌、英特爾、亞馬遜、三星等眾多注重創新的科技企業,都是在自己研發的基礎上,開展創投業務。而聯想則用可以復制的并購模式完成了國際頂尖人才的儲備和創新的延續。
而且這些并購對象的選擇也充分展現出聯想獨到的戰略眼光,通過并購聯想顯著提升了自身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
這次三位專家型國際高端技術人加盟聯想,又再一次應證了幾點:
1、聯想一直在往深度國際化、朝多元化集團化邁進,盡管它已是國內這方面的翹楚。而且聯想的國際化還與大多數世界500強不一樣,聯想更能本土化、兼收并蓄。
2、聯想對于人才的引進和國際化布局是建立在清晰的愿景和戰略之上。聯想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組織架構的調整,這包括整合個人電腦和企業級的業務,其目的就是要充分發揮他們在研發、供應鏈、采購以及前端渠道和客戶上面的協同效應,并集中精力專注于移動、云服務、物聯網等關聯緊密,并且增長潛力更高的新業務上。
顯然,對于未來,聯想已是成竹在胸,而且如今聯想已經是一家徹徹底底的國際化企業,正釋放著屬于國際性大企業的號召力,將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專家型國際高端技術人才加盟,助力聯想“設備+云”戰略的加速推進。
曾響鈴,作家,資深評論人,
[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作者,
[網紅經濟學]作者之一,《商界》等多家雜志撰稿人。
微信號:xiangling0815
重點關注SaaS/智能硬件/互聯網金融/O2O/新媒體運營等
杭州市濱江區偉業路3號
業務熱線(微信同號):18143453325
業務郵箱:2848414880@qq.com
業務QQ:2848414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