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方亦落
近日,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在公布公司的財務業績之后接受采訪時表示,由于貿易戰的緣故,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日子已經結束了。并表示富士康正逐步擴大中國以外的產能,并將其供應鏈在中國市場和美國市場之間拆分。
從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歷程來看,這種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隨著中國用工成本的提高和貿易戰愈演愈烈,中國確實已經不那么適合做世界工廠了。畢竟當初中國被看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用工成本低,但今時已非往日,更何況美國對中國的制裁也使得形勢愈發嚴峻。
而相比之下,東南亞、美洲等地區的用工成本低廉,也不會有來自美國方面的壓力,從表面上看似乎適合成為新的世界工廠。然而實際上這些地區工人的素質不如中國,而且中國通過多年的代工積累了經驗已經成熟,短時間內以新地區作為代工廠,也難以達到中國工廠的成熟程度。
可見中國還沒辦法輕易“擺脫”世界工廠的地位。而劉揚偉的這種言論雖然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說沒有夾雜“私心”,因為富士康正致力于從代工廠向工業互聯網的方向轉型。
為此富士康成立了“富聯工業(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它被視為富士康轉型升級的前沿陣地,而在富士康工業互聯網的概念中,關鍵詞包括5G、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富士康希望可以憑借在制造業領域的豐富經驗服務企業轉型升級。
富聯工業的概念看上去相當高端,而富士康的愿景也十分美好。但到目前為止,圍繞富聯工業仍存在很多爭議。
從半年報的數據來看,富聯工業的幾項業務中離代工最遠的是高科技服務業務,但該業務的營收額僅有2.53億元,同比下降23.03%;而移動網絡設備業務和云計算業務雖然實現了增長,卻依舊是道阻且長,富聯工業的云計算毛利率只有4.48%,利潤相當微薄。在外界眼中,富聯工業本身將代工作為主要業務,與富士康的主業并無太大差別。
而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行業不夠成熟。盡管“工業互聯網”這個概念聽上去很厲害,但工業互聯網本身處于起步階段,前景模糊。因此與工業互聯網相關的業務面向的中小企業多抱著謹慎觀望的態度,不會非常痛快地買賬,資本也不肯輕易入局。就連富聯工業的董事長也認為,從制造業轉型服務業注定要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目前在營收利潤上還未能體現出優勢。
所以在這個時期,代工依然是富士康及富聯工業難以擺脫的標簽,而且全球市場當前對此也仍有較為強烈的需求。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的最新數據顯示,由于中國制造商在新冠疫情之后積極恢復生產,美國智能手機市場在今年Q2表現出強勁的復蘇態勢,出貨量達3190萬部,環比增長11%。而美國市場售出的每10部手機中,就有7部是中國制造。
由此可見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仍然沒怎么被動搖,而富士康當前向工業互聯網的轉型還不太行,代工也沒辦法說不干就不干。即使未來的一段時間中國會淡化“世界工廠”的標簽,但富士康可能還要在做代工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杭州市濱江區偉業路3號
業務熱線(微信同號):18143453325
業務郵箱:2848414880@qq.com
業務QQ:2848414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