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文章通過分析發達國家戰略性貿易政策實踐的特點,提出我國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的重要性、基本原則及具體思路。本文在對戰略性貿易政策進行理論綜述的基礎上,指出戰略性貿易政策來源于新貿易理論,但目前尚存在對立的理論觀點。
關鍵詞:戰略性貿易政策 新貿易理論 發達國家 啟示
新貿易理論與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綜述 新古典貿易理論認為,貿易是對資源差異的反應,一個技術要素密集的國家,會出口技術要素密集的產品,而進口資源相對稀缺的產品。如果兩個國家的經濟技術水平相當,且擁有相同的自然資源,那么他們就不會進行相互之間的貿易。然而,二戰以后 國際貿易 在技術水平和資源稟賦相似的發達國家之間大幅度增加,由此改變了傳統理論觀點。
新貿易理論則強調被傳統理論忽略的幾個重要因素,即規模經濟、干中學和不完全競爭。新貿易理論認為,國際分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時機和傳統的差異造成的,此時國家之間的貿易行為已不再完全取決于各國之間資源優劣的差異,而更多地取決于一個國家在某一時點上在某個行業所具有的技術優勢或規模優勢。規模經濟導致的報酬遞增,本身是對資本、技術和 人才 的一種聚集,這種聚集反過來又進一步使經濟規模擴大,這就形成了在某個行業的相對優勢地位(Lucas,1988)。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該國可以擴大其在某個行業的生產規模,而規模經濟和“干中學”等原因又可以使該行業的產品成本下降,從而在國際市場上贏得優勢(Krugman,1987)。相反,如果一個國家的某個行業規模較小,其行業成本必然相對較高,自然會在國際市場處于相對劣勢地位。
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核心就是國家通過生產扶持、出口補貼、稅收優惠、進口 關稅 等貿易和產業政策手段來扶持本國戰略性目標產業,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從國際市場獲得更多的超額利潤。Brander(1984,1985)指出一國政府通過對特定產業提供適當的出口補貼或R&D補貼,能夠提高本國廠商的競爭能力,從而使本國廠商擴大出口市場份額,增加利潤,最終增加本國國民福利。同時,對外國壟斷廠商征收進口 關稅 可以轉移其所獲得的壟斷租金,提高本國的國民福利。Lester(1992)指出高新技術產業比其它產業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國家可以通過政策將有限的資源配置給這些產業,國家可以通過政策扶持微電子等重點高新技術行業而獲益,否則將在國家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可見,戰略性貿易政策實質是將市場經濟體制中的競爭主體由企業擴展到國家,將企業競爭策略上升到國家經濟政策,借助政府的力量和國家公共財力來應對國際化經營中的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效應。
國外戰略性貿易政策實踐及其啟示 (一)日本戰略性貿易政策由資源配置轉向高新技術產業
二戰以后,日本從戰爭廢墟上崛起,進入數十年的高速增長時期,日本崛起的原因被認為是成功地使用了戰略性貿易政策。從二戰結束到20世紀70年代,日本政府主要通過大藏省和通產省控制和調控外匯、信貸和利率等方面,從而控制重要資源并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日本政府把鋼鐵工業作為優先發展目標,1963年到1970年日本的鋼鐵產量增加了3倍,產生了新日鐵、住友金屬、川崎制鐵等一批世界級的鋼鐵企業,不僅滿足國內經濟增長的需要,同時也使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出口國。
自20世紀70年以來,日本面臨其他國家要求開放市場的壓力,轉而實施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戰略性貿易政策。日本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不是采取直接管制的方法,而是運用政策手段促進其技術進步,比如對研發活動進行適當補貼,或者鼓勵企業聯合研究開發有前景的新技術項目。戰略性貿易政策使日本部分產業世界領先,如汽車工業、家電工業、芯片制造等,成為出口的主導產業。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