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進口是今年外貿政策的一大轉變,這樣不僅可以避免美國對中國外貿政策施壓,還可以使中國的外匯儲備免受美元貶值的損失。
中國7月15日已經全面取消“兩高一資”(高污染、高耗能、資源型)等相關行業的出口退稅,上述代工再出口企業中很多就在被取消退稅的行列。這類企業的後續發展或許更應寄希望于更新技術設備,實現產業升級與轉型。
根據官方數據推算,考慮到匯率、所投資資產的帳面估值等影響,中國央行的官方外匯儲備帳面虧損或高達121877億美元。海關此前數據顯示,中國7月出口同比增長38.1%,進口增長22.7%,當月貿易順差287.3億美元。因出口增速超預期,且進口超預期下滑,導致當月外貿業務貿易順差并創下18個月以來單月新高。
海關分項數據顯示,中國1-7月加工貿易進口設備累計進口額同比下降2.7%,但7月大幅增長49.8%,不過在進口總值中的比重仍很低。
嚴謹亦表示,中國一季度大量的進口增長是因為內部投資需求的拉動,大規模進口原材料。將來投資需求會逐步下降,預計政府會選擇依靠第三產業來拉動可持續的進口上升,高科技、新能源等都將是政府鼓勵的領域。趨勢是轉型升級。魏建國就稱,“(加工貿易企業)每進口一個美元,就可以增加兩到三個美元的出口,附加值會增高,高的時候甚至增加到十倍。”
渣打銀行宏觀經濟師嚴謹表示,預計中國今年全年還是會有1800億美元左右的貿易順差,現在促進進口外貿政策,不可能在短時間里有明顯效果,其主要目的不是增加進口的規模,而是慢慢轉變進出口的模式。
方正證券宏觀分析師鄭小霞預測,外貿政策的重點應該集中在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等方面,一方面通過財政支付等方式直接為該類行業企業的技術設備提供進口支持,鼓勵新技術、新材料的引進、開發利用。另一方面,運用稅收工具,給相關進口產品以稅收優惠,同時通過減少出口退稅等方式適當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