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7月深圳口岸裝備制造業出口保持快速增勢,產品結構和經營主體單一制約出口后勁 據海關統計,2011年1-7月,經深圳口岸裝備制造業產品出口558.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27.8%。
一、今年1-7月經深圳口岸裝備制造業出口主要特點
(一)7月份當月出口規模創年內單月新高。今年以來,經深圳口岸裝備制造業產品單月出口保持快速增長,除3月份及7月份以外,單月同比增幅均高達20%以上;其中,7月份當月出口勢頭雖有所減弱,但單月出口規模達到年內新高,為87.5億美元,同比增長%,環比下降%。
(二)以加工貿易出口為主,一般貿易出口增速快于總體。1-7月,經深圳口岸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裝備制造業相關產品396.5億美元,增長23.7%,占同期口岸裝備制造業產品出口總值的(下同)71%;同期,以一般貿易方式出口106.5億美元,增長34.1%,增速快于總體增長水平6.3個百分點,占19.1%。此外,以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物流貨物方式出口36.7億美元,大幅增長44.2%。
(三)對歐美和香港地區出口占7成以上。1-7月,經深圳口岸對香港地區出口裝備制造業產品248.5億美元,大幅增長40.4%;對美國、歐盟分別出口87.3億美元、62.1億美元,增長15.5%和12.4%;對以上3地出口合計占71.3%。同期,對東盟出口40.3億美元,增長13.3%;對日本出口24.5億美元,增長24.6%。
(四)外商投資企業為最大出口主體,私營企業出口大幅增長。1-7月,經深圳口岸外商投資企業出口裝備制造業產品415.9億美元,增長25.1%,占74.5%;同期,私營企業出口70.9億美元,大幅增長63.8%,快于同期總體增速36個百分點;國有企業出口52.5億美元,增長14.9%。
二、今年以來裝備制造業出口保持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
(一)全球經濟進入復蘇階段,帶動產業生產所需的相關設備出口增長。今年以來,全球經濟依然保持復蘇態勢。1-7月,美國及歐元區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均高于50,顯示歐美等發達國家經濟處于擴張階段,其中,2月份指數分別高達61.4和59,雙雙創下2004年5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1];近期美國薪資服務公司ADP公布數據顯示,7月份美國就業人數增加11.4萬,好于市場預期的增加10萬
[2]。而發展中國家經濟復蘇情況更為樂觀,世界銀行在最新發布的《2011年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測,2011年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將增長6.3%,比發達國家高4.1個百分點
[3],有力地帶動裝備制造業出口需求增強。
(二)刺激內需政策以及相關鼓勵政策持續顯效推動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加快,是出口增長的有力支撐。國內經濟保持平穩增長態勢,為裝備制造業出口創造了良好的內部環境,今年1-7月,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均高于50,顯示國內經濟仍處于擴張階段;加上政策環境更加優化,繼裝備制造業被列為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后,2010年9月,出臺《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將高端裝備制造業列入其中。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增長13.1%,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3.6%,其中,2季度中經裝備制造業景氣指數比上季度回落0.5點,預警指數比上季度回落3.4點,但處于“綠燈區”相對正常的水平,表明我國裝備制造業在宏觀調控等因素的影響下沒有顯著下滑
[4]。
(三)自主生產能力得到增強,技術水平和產品產量較快提升。“十一五”以來,在高速增長的需求拉動下,我國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成績顯著,我國機械工業連續五年實現貿易順差,發電設備出口量已占到總產量的近15%
[5],如,1000KV特高壓交流輸變電設備和±800KV直流輸電成套設備綜合自主化率分別達到90%以上和60%以上,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特高壓輸變電設備投入工業化運行的國家。各項技術指標不斷突破和升級,自主研發的數控系統可靠性平均無故障時間達到2萬小時,超臨界火電機組轉子實現批量生產,百萬千瓦級三代核電關鍵鍛件技術攻關取得突破。在常規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港口裝卸機械、水泥成套設備等制造領域,我國已走在世界前列,工程機械、數控機床等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三、當前制約我國裝備制造業出口和后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自主品牌生產和市場開拓力度不足,技術水平相對落后,行業發展受制于人。當前我國裝備制造業技術水平仍然較低,處于產業鏈中低端,大多數出口產品以貼牌生產為主,機械產品發明專利數量所占比例較低,裝備自足率雖然達到85%,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高端裝備制造仍主要依賴進口,如,80%的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裝備、40%的大型石化裝備、70%的汽車制造關鍵設備及先進集約化農業裝備仍依靠進口,多數出口產品是貼牌生產,擁有自主品牌的不足20%
[6]。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成為制約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二)產品結構集中,低端化現象嚴重的同時高端裝備保障能力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的同時后續增長動力有限。受益于政府投資和基礎設施項目的大規模展開,機械類裝備制造尤其是工程機械出口勢頭強勁,規模擴張迅速,裝載機和混凝土機械的增幅均在33%以上。京滬高鐵提前開通,也使高速列車的生產企業受益匪淺,但隨著政府投資的逐步減弱、房地產開發步伐的放慢、鐵路部門債務不斷擴大等,后期對工程機械、交通動力設備的需求也將逐步減少。從產業結構上看,傳統制造業、低端制造業,甚至是產能過剩行業仍在裝備制造中占據相當比重,不僅投入產出的效益不高、國際市場競爭力不強,而且在資源消耗、土地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部分行業投資過于集中、易陷入產能過剩局面,如太陽能、風力發電、大型盾構機、大型壓力機等;與此同時,高端裝備保障能力不足,不利于產業可持續的發展。
(三)經營主體單一、集中,在宏觀環境趨緊的環境下,民營企業生存空間更加有限。目前國有裝備制造企業仍然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如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224.87億美元的營業額首次進入世界500強榜單,名列434位,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也以營業收入210億美元名列第462位。而民營裝備制造企業由于普遍規模較小、市場競爭力不強,加之資源配置方面的不足,難以與國有企業抗衡;加上近期宏觀環境不斷收緊,今年以來,我國3次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和9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流動性收緊導致中小企業的融資門檻進一步抬高,融資難度進一步加大,經常陷入貸不到款的尷尬境地,在裝備制造業中的地位呈相對下降趨勢。
為此建議:一是加強核心技術研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行業技術水平和競爭力;二是著力增強高端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建設國際領先的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三是防止部分行業重復建設,抑制產能過剩風險,引導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1] 《PMI指數創新高 歐美制造業撥云見日》,儀器儀表資訊頻道,2011-3-7
[2] 《美國7月份ADP就業人數新增11.4萬 好于預期》,騰訊網,2011-8-3
[3] 《世行預測全球經濟將延續"南高北低"復蘇局面》,宏源證券,2011-6-8
[4] 《裝備制造業內在結構性矛盾亟待破解》,上海證券報,2011-7-22
[5] 《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中華機械網,2011-5-19
[6] 《裝備制造業受益十二五規劃迎來重要發展期》,特種設備網,201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