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無論是對華的巨額貿易逆差,還是俄亥俄州一家紡織工廠的倒閉,都會讓美國把矛頭對準「中國制造」。美國人一邊享受著價廉物美的中國貨帶來的好處,一邊痛恨著這種「便宜」。然而,到有一天中國商品真的漲價了,美國人又會變得緊張不安起來。
北京專家表示,其實,「美國因素」是造成中國貨漲價的重要原因,而這通過連鎖反應影響到美國市場,是美國人「自食惡果」。
據環球時報消息,今年6月,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成本上升將影響美國》的文章。文章稱,由于中國國內工資不斷提高、環保要求日益嚴格、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的生產成本正在上升,導致中國出口的商品,如服裝、玩具、電子及其他產品的價格呈現出上漲趨勢,這已經引起了經濟學家、制造商和貿易商的普遍擔心。
不過,對中國商品價格上漲最為憂慮的是普通消費者,因為「中國制造」已經融入了美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記者在美國生活的這幾年里,深切感受到廉價中國貨給美國老百姓帶來的實惠,像沃爾瑪、山姆士等大型連鎖超市里,80%以上的商品都來自中國,類似服裝、家電、日用品等幾乎全部是「中國造」。一位從事中美貿易的進口商莫娜對記者分析說,如果中國出口商品價格漲幅超過20%,那么,拉美及東南亞的商品可能擠占中國商品的份額。這不僅使零售商利潤縮小,更讓消費者口袋縮水。 到目前為止,美國市場上的中國商品價格還沒有出現大幅度上揚。莫娜表示,這是因為大部分生產商自行承擔了成本上升所帶來的損失,而沒有將之轉移到價格上。位于賓夕法尼亞州哈里斯堡的泰科國際公司發言人邁克說,泰科電子在中國的勞動成本今年將繼續上升,他們只有靠擴大生產量、不斷推出新產品來彌補成本增加。位于北京的美國商會成員中,有近一半的人表示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讓他們蒙受損失,但很多公司為了不丟失市場,寧愿將利潤縮小,也不愿將上升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專門為美歐公司從亞洲挑選進口商品的Alvarez&Marsal咨詢公司總裁理查德坦言,「一些公司抱怨說,如果他們的產品再不漲價,他們就撐不下去了。」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在截至今年4月的前12個月里,歐盟進口商品價格上漲了6.2%,創下了10年來的最大漲幅。而根據中國央行的數據,去年中國出口商品價格上漲了8.7%,是2004年價格漲幅的2倍。人們擔心,中國帶來的低成本商品時代可能一去不復返了。
中國商品價格上升對于美國、歐洲的央行來說,也不是一件樂于見到的事情。匯豐銀行的約翰·巴特勒說,「通貨膨脹之所以一直能夠保持低水平,是因為一直有廉價的進口商品。」而香港摩根史丹利首席亞洲經濟師謝安迪認為,成本的升高將使中國商品的價格上漲30%,同時使美國的通脹水平增加0.5個百分點,全球通脹率增加0.7個百分點。目前,全球都在警惕通貨膨脹的到來,上周,包括歐盟在內的7家央行不約而同地提高了利率。
美國生活中的「made in China」
《今日美國報》曾經描述了美國人一天的生活,最后發現美國人的生活已經離不開「中國制造」。它按照從清晨到熄燈前的順序描述了美國人一天的生活:「清晨六時,鬧鐘鈴響,鬧鐘底部有「中國制造」字樣。美國1/3以上的各類型進口鐘,幾乎都來自中國內地。六時十分,上洗手間,有塑膠遮簾;量體重,有「健康牌」磅秤;做頭發,有卷發器及吹風機,都是中國制造。 上午七時,走進廚房,咖啡壺和茶壺可能來自中國,每個陶瓷餐盤都可能是中國造。七時三十分,著裝,美國17%的進口成衣來自中國內地。八時,上班路上,許多人要使用大哥大(移動電話)。美國27%的進口手機來自中國內地。九時,進辦公室,臺燈有五成可能是中國的,掌中型電腦萬用手冊、精工牌英文拼字校正機、記事本及電話簿、塑料相框、木制書框、拆訂書針的小文具,防止跳電的裝置等,中國制產品隨處可見。……熄燈前:床頭燈和臺燈一樣,有五成可能來自中國。47%的吊燈來自中國。睡前,自然還得先調好那只中國制造的鬧鐘。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