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云計算”、不是“人機交互界面”、不是“三屏融合”……或許張亞勤已經離開了微軟。
“當我對某項工作駕輕就熟的時候,就意味著這段工作生涯即將要劃上句號,我會主動尋找另一個能夠讓我興奮的工作。”身為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的張亞勤說自己是永遠追逐下一個“興奮點”的人。
自己是永遠追逐下一個“興奮點”的人。在進入微軟之前,張亞勤曾先后在兩家公司任職,巧的是他在每家公司的任職期都是五年。骨子里的“不安分”讓他養成了五年更換一次工作的習慣。直到走進微軟,張亞勤才打破了這個規律。
“在微軟,你永遠都會處于興奮狀態。”在與張亞勤談及未來10 年的話題時,他就像孩子一樣手舞足蹈,描述那些讓他興奮的故事。這種興奮來自于張亞勤對未來技術和產業的預見。如果提及互聯網的3.0 時代,或者是云計算等未來主流科技的話題時,張亞勤只會越講越來勁。
“在這個世界最優秀的公司里,你得到的是一個廣闊的發展平臺。在微軟,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做不到的。”在過去的10 年里,張亞勤和他的團隊主導微軟亞太研發集團幫助微軟在中國完成了從市場中心到研發中心,再到戰略中心的角色轉換。“每一次角色的轉換都很有意思。”對于張亞勤來說,在微軟,挑戰無處不在,而越大的挑戰越能激發他的靈感和斗志。
甘愿扛更重的擔子
“加入微軟的初期,我為自己制定的目標是在中國創建一個世界一流的‘計算機技術研究院’,所以必須要找一批優秀的人才。”張亞勤以微軟中國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的身份加入微軟,做的第一件事是游說自己的朋友。“我們找的人大多在美國生活和學習過,他們已經在美國做得很出色,同時在國際學術界也享有很高的聲譽。”
“基礎研究的人數不一定多,但一定是最聰明的,因為要做很前瞻性的研究。”張亞勤認為開創事業,確定領軍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事實上,在研究院的領軍人物確立后,“本土”研究員和實習生也開始快速成長。
2000 年6 月底,研究院的成員已經在全球最優秀的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了80 余篇論文;申請注冊了40 項美國專利;做出60 項新技術,并已有8 項成熟技術轉化到了微軟的產品部門中。
“在微軟的第一個五年,我感覺更像是在完成一個科學家的工作。”正是因為張亞勤前瞻性的布局,讓他在后期沒有感到太多的管理壓力,可以把全部精力放在技術研發上。
張亞勤擅長對紛繁復雜的信息進行篩選,習慣記錄那些突現的靈感。在張亞勤的辦公室有一塊長長的白色寫字板,上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英文、公式和漢字。“我習慣隨手記錄那些靈感突現的東西,很多時候這些‘意外’的收獲確實會有意外驚喜,甚至引導自己做出重大的決策。”張亞勤表示。
從某種程度上看,微軟亞洲工程院的誕生就很“意外”。2003 年,張亞勤在西安一所大學做演講,一個學生問張亞勤:為什么軟件工程是以開發軟件產品為主,而微軟在中國卻沒有設立產品研發團隊?他意識到學生提了一個很好的建議,之后快速將成立亞洲工程院的想法匯報給微軟總部,很快,他得到總部的支持。
亞洲工程院的成立標志著張亞勤在微軟一個全新的開始,這個階段張亞勤負責將研發成果轉化成為產品,也讓張亞勤這個領導者的角色從幕后走向臺前。
張亞勤開始主導戰略決策是在2006 年,當時微軟在中國成立了微軟中國研發集團,作為集團主席,張亞勤準備組建一支更龐大的產品開發團隊,并打算構建一個涵蓋基礎研究、技術孵化、產品開發和產業合作所有職能的研發集團。
天生敏銳的判斷力
當科技企業開始跟風“云計算”的時候,微軟已經走在了這個領域的前列。
張亞勤對“云計算”的研究絲毫沒有懈怠。與此同時,張亞勤積極建議微軟全球應該做戰略調整。微軟全球表示未來幾年都會把80% 的資源傾斜到云計算上面,如果按照微軟全球5萬人的研發團隊,那么將有4 萬人會從事“云計算”方面的研究、開發和產品。可以說,微軟未來的發展全部押在“云計算”上面。而張亞勤率領的中國團隊也做了同樣的調整。
2008 年,經過多年的積累和持續的探索,微軟公司正式發布了完整的云計算平臺——Windows Azure(藍天),當然這里少不了張亞勤和他的團隊做出的貢獻。“經過多年的沉淀和持續的探索,云計算終于開始成為一種全球IT 產業共同應和的主流聲。”張亞勤也為自己對產業的準確判斷而欣喜。
張亞勤似乎天生就具備這樣敏銳的判斷力。早在2000年的時候,張亞勤就對今天日益火爆的移動領域投入了研發,當時張亞勤在微軟亞洲研究院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組,專門研究無線網絡。直到2003 年,微軟總部才意識到移動領域的重要性,這時,張亞勤成為推進移動項目的“先鋒”便順理成章了。
作為一個企業的領導人,對技術和產業的判斷是非常重要的。張亞勤告訴記者:“這個工作很容易被忽略,需安靜地思考,然后用清晰的語言講解,讓你的團隊理解,進而再去判斷趨勢。”
明年年初,北京的研發團隊將入住新址,那里至少能夠容納5000 人以上。這意味著張亞勤帶領的團隊得到了認可,而今后,他將帶領這個團隊繼續創造奇跡。
[1] [2]